当前美国学界对于“文化”的讨论,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论及美国的深层文化模式,在我看来,还有一个不可不加以讨论的问题,这就是贯穿于整个美国文化传统、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国文化特征的“实用主义”。把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加以讨论,似乎有点突兀,因此需要作一点解释。过去人们一提起“实用主义”,往往很自然地将它看成是一种哲学的理论,虽说哲学也属于“文化”,但显然与现在“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中“文化”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说它是一种“主义”,它通常就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抽象思辨层面的思想体系。其实如果按它的字义和辞源,“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古希腊语原义,本应该是“行为”、“行动”的意思,从这一点说,这种哲学恐怕更应是一种“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用主义的思想因子或许可以从许多古典哲学家的学说中找到,但美国式的实用主义,则可以肯定地说它首先不是一种哲学思辨型的学说,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的原则。 从文化层面讨论实用主义不够,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人一向有轻视理论的倾向,他们比较看重行动,而对哲学、尤其是纯思辨性的哲学则兴趣不大。什么东西一旦与哲学挂钩,似乎就成了象牙塔里的事情,成了少数思想精英们的事情。他们很难想像哲学怎么能够成为与大众社会、与普通人有关的“文化”。这一点甚至在哲学家自己身上也会表现出来,他们通常都不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所在学科的社会功能。例如被认为是当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代表之一的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当有人问及近年来哲学思潮的变化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何影响时,他就曾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哲学对于民主性结构来说算不了什么。”在他看来,“哲学仅仅是蛋糕上那薄薄的一层糖衣,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边有没有哲学家其实是无所谓的”。〔1〕身为哲学家的罗蒂竟对哲学嗤之以鼻,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如果我们改换一个思路,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本身岂不正好是某种实用主义心态的反映?罗蒂所不以为然的是那种传统的思辨哲学,而他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是一种以“用”为本的实用主义。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的实用主义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文首的命题,先来讨论一下实用主义是不是贯穿于美国文化传统,是不是一种美国的文化特征,乃至能不能把实用主义看成是一种深层的美国文化模式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其实,作为文化形态的这样一种实用主义,它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殖民时期的美国。至于作为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美国的实用主义,那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的事情。 弄清实用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到它的产生是与新大陆的开发联系在一起的,至少具有两点重要的意义:第一,实用主义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而产生,这种发生学的渊源即有可能使其具有某种文化模式的特征;第二,有助于澄清一些过于意识形态化的阐释,即不再简单地把实用主义仅仅看成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哲学。当然,过去的一些实用主义的批判者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它的确可以充当“美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为美国的大垄断资产阶级服务。〔2〕但是,如果说这种哲学还有作为美国文明伴生物的一面,那么,它就势必还要更多地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释放能量,产生着各种各样抑或消极、但也未必就不可能是积极的影响。 作为美国文明深层结构第一要素的基督教传统,更严格一点说,应该是在美国殖民时期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清教主义(Puritanism)。清教主义与美国文明的兴起和发展的关系问题,过去有不少的论述,但随着70年代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国学”的确立,随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论述西方现代文明中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开山之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译成英语,并为美国学界普遍接受,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如果说过去仅仅是满足于把美国文明和文化的传统追溯到清教主义这么一个源头,那么,现在美国学、美国文明史的研究,则更多地将清教主义视为一种周而复始地浮现的母题,研究的重点则移到不断地寻找这反反复复的浮现之间的联系,对它们进行新的阐释,从而不断建构和更新有关清教主义传统、亦即美国文化传统的话语。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的美国文化史学者范·威克·布鲁克斯(VanWyck Brooks,1886—1963 )就对美国文明发展的脉络作了奠基性的梳理。他颇有见地地指出,基督教精神在美国早期文化中又表现为两大原则——“新教伦理”(the Protestant ethic)和“清教秉性”(thePuritan temper)。在18世纪以前,新大陆移民形成的美国人形象,基本上是一种“行动的人和上帝的人”的合一,大约从18世纪开始,才出现所谓“高雅”(Highbrow)和“低俗”(Lowbrow)的分野,前者的代表为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后者的代表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3〕 清教信仰就其禁欲主义的一面而言,与文明是对立的。移民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都必须立下誓约,要过一种勤劳节俭、清心寡欲的生活。按照教义,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发展生产、积累财富,而同时又必须杜绝一切腐化堕落的可能。但是,时间一长,腐化现象仍不可阻遏地萌生和蔓延开来。爱德华兹所做的,就是设法建立和完善一套让清教徒自觉地用清教教义的绝对原则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反省的机制。如果说爱德华兹的思想更多带有一种禁欲主义、直觉主义的倾向,那么,富兰克林所强调的则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新教伦理:讲究实际;不让任何机会从眼前滑过;勤劳节俭、精打细算,使自己的地位不断得到改善,等等。富兰克林本人就是一个自我奋斗和自我完善的典范。在他的字典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有用”。他撰写了唯一的一本书——他的《自传》,其开卷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可能对他的儿子有用。他甚至相信信仰上帝也是有用的,因为上帝能够褒奖德性而惩罚恶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