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市场机制的合理化与规范化 按照已往的习惯,新闻界一定会用足球年和电影年来概括1995年的文化景观,这两个在去年盛况不绝的事件主题,使我们对去年的描述要从文化市场的层面开始,原因当然也很简单,足球和电影都是最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形式。 几年前,中国人以高昂的价格买下一件欧美名牌服装,以期获得所谓与世界市场同步的物质消费享受;今年,几乎能够同时观赏到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放映的商业巨片,使中国人开始了他们与世界市场同步的文化产品消费,虽然这仅仅是差不多“同步”。95年的进口片基本都是94年左右在美国极为上座的影片,十部的数目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它将持续——可以确知的是,11月初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影公司和国际电影发行商所达成的交易无疑将继续为中国观众引进更新乃至更多的新片。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在电视台和地摊报纸上初识了“全球共享文明时代”这个概念,想必不久便能够心领神会,应用自如。 助长这一“时代感”的另一个相关事实是,1995年欧美流行乐队罗克塞特、空气补给、平克·佛洛伊德在北京舞台上成功地上演,使中国观众领略了世界当代流行音乐的风采,使某些记者惊呼欧美风又要刮过来了。而今年克莱德曼音乐会的惨状,确确实实证明了中国乐迷们的一种“进步”。 在进口大片激活了电影市场、把观众重新带回电影院的同时,95年《红粉》、《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国内市场发行成功及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也为国产艺术片插上了几面小红旗。虽然94到95年之初,电影界还普遍地为中国电影滑向最低谷而悲哀,且95国产片的这番“红”运其实远未把中国电影带出低谷,仅仅是票房集中在几部影片上而已,但足以重新唤起希望。 同样令人产生希望的另一些相关事实是,1995年在政府支持及民间赞助下,国内各大乐团继续举办交响音乐会及民族音乐会,市场行情持续看好,而国外交响乐团来华也创音乐厅有史来的票房记录,其实不止于严肃音乐,加上芭蕾舞等项,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幅严肃艺术抬头的风景。当然,这也不足以改变近年来严肃艺术的悲哀,不过微妙地说明了,文化市场其实潜藏着多种可能的前景。 正由于这样一些市场活跃的迹象,使中国文化市场的走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一方面,必须摸着跳动的脉搏继续走下去,把握抬头的契机及多样的可能;另一方面,已经显露出的诸种问题前所未有地纠缠在一起,使1995年的文化经营倍感含辛茹苦。 95报刊上耐人回味地唱着“……为什么这样红?”,它被称为“中国电影市场成熟的前奏曲”——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成熟”呢? 的确,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类似于95年春节《红番区》在中港台三地电影院内同一天首映的事情,会不断地、甚至更大规模地重复搬演。十几年来合拍电影的扩大增强,似乎已经把华人华语范围内的制片发行融为一体即汉文化圈电影业出现的前景展现在眼前。与之相伴的是,进口片的引进,以及在此之前发生的、第五代导演制造的“东方奇观”在西方的票房效应,已经引起西方资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意图,它亦打开了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另一种前景。实际上,今年国内最具实力的中影公司已经开始了他们把国产片推向海外的步骤。两种前景都有引人入胜之处,也都有令人焦虑的距离,前者要本土的经济实力,后者要面临跨国资本的压力和世界市场的竞争,而无论任何一种前景的出现都把中国电影市场的成形与规范提到了紧迫的日程上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批的社会投资涌向电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然而有关融资的一系列法规有待健全,制片方式也有待变革,95年来自境内境外的独立制片的呼声比已往更高。 当然,要想解决资金问题,前要有社会投资,后要有制片业的回报,因此95年由于部分国产片发行的成功使发行与放映业的规范整合成为更关键的问题,同时也把影片质量的问题放到了首位。目前,政府对进口片的发行及合拍片所进行的限制性管理,使电影业处在一个不完全开放的瓶颈式市场,两难之处在于,这既是保护民族电影的一线屏障也在约束着某些扩大生存领域的希望,而想要在瓶颈处即保护自己的市场利益前提下实现市场良性循环机制,电影人还要作艰苦的努力。 制作质量与市场规范,也是流行音乐界的关键问题。签约包装还没有热过一年已是解约如潮,95年歌手跳槽的事件接连不断,“养大的孩子不认娘”被人看成95歌坛的一大风景。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上的职业道德问题,却不能理解这其实是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就象江珊史可事件背后的、国家剧院与独立制作人之间在票房分帐上的矛盾冲突也被人们所忽视一样。毁约不仅表明人们的市场行为还不够规范,更表明已往的包装意识和操作方法遇到了挫折,以为只要包装好就可以卖出去,是过于简单也过于虚幻的。人们普遍认为被包装出台的94新生代群体在95年的表现足以说明他们缺乏实力派素质。他们的制作人,虽然被人认为是掌握媒体、操纵市场的文化大腕,他们“玩”文化,却不观照市场或依据盲目的市场通理,过分相信人造气候,过分依赖文化的自我调节机制去调节时尚风向,蔑视商业性的结果是使制作业处在赔本生意的恶性循环中。著名音乐人苏越因亏损而被解职是95年震动歌坛的新闻,也是一个最好的警告。95歌坛,虽然国产MTV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海外,“现代新民歌”酿成热浪,甚至有《阿姐鼓》——我国第一张走向世界的CD,但总的说来,不复有94年都市民谣、校园民谣、摇滚乐竞相摇曳的辉煌,基本是反响平平。95年制作业鉴于歌迷们既厌倦老歌星又不认新歌手的心态和专辑越作越滥的状况,普遍采取了以单打曲试探市场的谨慎态度,多少表明了他们的某些共识。95年是政府强化打击盗版的一年,然而大陆原创歌曲的购买力还是远远低于欧美原版音乐带,除了在市场研究中摸着石头过河之外,更关键的问题还是解决市场机制的合理化与规范化,以及提高流行音乐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