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产力似乎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两个范畴。文化不具备生产力功能,生产力系统中不包括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传统观念。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文化与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文化与生产力的深层关系:文化也是生产力;生产力系统中应包括文化。 一、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由包括文化在内的若干子系统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系统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在对生产力构成的认识问题上,“要素说”长期占统治地位。“要素说”狭隘地理解生产力的组成,孤立地、片面地理解生产力,而不是把生产力置于联系中、系统中考察。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当然不会把文化纳入生产力范畴。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要素。由于文化是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创造积极性和创造效果,因而也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快慢;由于生产力在运行中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氛围,生产力运行的文化氛围优雅,生产力就会良性运行,反之,生产力运行的文化氛围粗陋,则生产力只能在扭曲中运行,因此,应该把文化纳入生产力系统之内。文化也是生产力。 我们说,生产力系统中也包括文化,但文化究竟在生产力这个大系统中占有多大分量呢?只要我们深入考察一下生产力运行史就不难发现,生产力系统中的文化含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值,而是一个变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系统中的文化含量存在日益增大的趋势。如果说,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中的文化含量还微不足道的话,那么,在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生产力高速运行的今天,文化这个子系统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了。正因为生产力系统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所以,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孔府家酒质量固然属上乘,但使其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的主要原因还是“孔府家”里沉淀的悠久文化内涵;行家认为,“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的绝妙广告词给人在享用“孔府宴”时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韵味,故而使其市场占有率大为提高;消费者在品尝金华火腿时自然联想到金华源远流长的火腿文化;等等。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已不仅仅是生活消费,同时还是文化消费,而且,这种多维消费需求水平日益提高。 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般说来,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生产力发展较快的地区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多因性。在推动生产力不断前进的众多原因中,生产力系统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无疑是首位的原因。其中,生产力大系统中文化这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互动是使社会生产力不断递进到新的质态的重要环节。正是文化子系统与社会生产力其他子系统的矛盾互动使社会生产力中的所有子系统不断实现自我再造,取得新质,进行质态跃迁。因此,我们说,文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般说来,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生产力发展较快的地区。江浙一带素以“文化之邦”、“名士之乡”而著称,其生产力水平在全国亦居上乘,且发展速度较快;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鲁大地,如今也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传统文化搭台有声有色,经济唱戏高潮迭起;孔圣人之乡曲阜,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这个地区的生产力跳跃式发展,几年便上一个台阶。这说明,只要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地区善于扬长避短,便会演出一幕幕文化与生产力同唱一台好戏的可喜局面,使文化与生产力实现同步发展。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些情况: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或生产力发展速度不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1)对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视而不见;(2)虽发现了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但没充分挖掘、利用;(3)虽在挖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方法不当,措施不力,故效果不佳;(4)宣传力度不够。我认为,文化优势并不就等于经济优势、生产力优势。尽管文化是生产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毕竟是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要使文化这个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在促使文化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子系统——人是最关键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使文化这个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化的生产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善于发现、挖掘本地区一切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应该说,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就看我们有无慧眼。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传统文化资源,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和挖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本地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化优势,因为我们看到、听到的多了,自己可能认识不到它们的价值,很容易被忽略。只要我们从宏观、历史角度用大视野对某地区进行重新审视,善于搜集,顺应文化与生产力一体化的潮流,总能找到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2)大力宣传本地文化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发现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只是第一步,还要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知名度就是财富。原来人们老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看来,“酒好也怕巷子深”。也许你的“酒”的确好,但如果不宣传,人家不知道,怎么卖得出去?因此,本地的好“酒”一定要大力宣传,扩大知名度。传统文化也是同样的道理,要通过各种媒介尽可能多地让世人了解本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这样,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必然大大减少,转化时间差也会大大缩短,从而形成文化的“条条大路通生产力”的局面。(3)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发现、挖掘并宣传本地文化资源不是目的,关键是利用。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文化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4)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而不是只让经济唱“独角戏”,只管搭了台就万事大吉了;经济既要“唱戏”,也要连续不断地“搭台”,而且要使“戏台”越搭越好,而不要唱完一出戏就马上拆台,真正形成文化与经济共同“搭台”、一块“唱戏”的好戏连台、同步发展的格局。在这方面,还要谨防哗众取宠,避免新的“假、大、空”。某地曾举办过一个“走向市场艺术节”,名歌星、影星请了一大堆,阵容强大,确实轰轰烈烈。似乎这样一搞,就真地走向市场了。然而,究竟是谁在这个所谓的“走向市场艺术节”中走向了市场呢?既不是这个地区——这个地区耗资数百万之巨,也不是这个地区的企业——企业摊派有去无回,更不是这个地区的人民——能买得起入场券的屈指可数,而是少数当权者和以权力为后盾的不懂任何市场法则的大会组织者——他们不但不需自掏腰包买票,而且牟取了暴利,还有“宰人如儿戏”的歌星、影星们——他们飘飘然捞钱如纸,怀揣巨款乘兴而去。然而,善良的、期待着走向市场的人们却茫然了。真可谓劳民伤财之举!这与其说是在用文化搭台,倒不如说是对文化的亵渎。这种披着文化的外衣而干一些与发展文化、发展生产力不相干甚至有害的勾当的做法,实际上严重背离了利用文化资源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