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化讨论以来,笔者历览时人宏论,参照前贤卓识,仰读俯思,综合比较,深感中国文化建设实蕴含一系列矛盾。深入体察、辩证处理这些矛盾,乃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一定的文化也要深刻地影响它所赖以形成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因此,正确地坚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我们从事文化研讨和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代的文化生活,都最终被该时代的经济生活所制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由它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迄今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古代自然经济形态、近代半自然经济形态,当前正逐步走向普遍的、全面的、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文化的发展,经过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宗法型的封建文化,近代半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当前正在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阶段、三种形态的文化,一方面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一方面有其循序渐近的发展过程,任何摆脱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超越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文化现象,都是子虚乌有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所规定的历史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化的立足点,要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当代中国,不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充分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就难以普遍地“脱贫”致富,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就难以提高,愚昧、迷信、落后的状况就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主义优越性也就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可以说,中国整个社会生活进步的杠杆,就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场经济发展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观念更新才能真正找到支点和依托。 在相当一个长的时期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不是去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更不要说发展市场经济),而是狠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结果如何呢?中国的经济一度走上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是一片衰微的景象。痛定思痛,我们越发感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绝对制约性,任何超越这种经济制约性的意图,必然导致文化建设上的失败。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也昭示我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行为规范等等,却往往和自然经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市场经济却格格不入。在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观念正在同现代化的要求发生尖锐的冲突。这说明在自然经济、农业社会中所积淀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有多少优长,已经在总体上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需要。因此,不是要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去适应传统文化,而是要变革人们的文化观念,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改革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同进行,才能卓有成效。如果把改革当作单纯的经济活动,而缺乏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的“配套”,就会使经济改革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前我们就须到思想文化领域中去寻求推动经济改革继续前进的动力,以期改革深入、持久、全面地展开。 当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并不等于它们的“同步”发展、“同时”发展和简单“配套”。实际上,它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很难同时并举、齐头并进的,而一般表现为三者参差错落、相互交叉的合理组合。在进行时,有的超前,有的滞后。这种按照协调机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合理组合,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应。当然,三者的变动哪一个应该成为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重点和先行,不依赖主观愿望,而全凭人们对于社会系统运行机制所做出科学分析、正确判断。 经济领域的变革需要以文化领域的变革为先导,而文化领域的变革又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这正是经济与文化关系的辩证法。恩格斯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互相作用。”〔2〕这不但是正确说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又有其民族性。认清这一点,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 从时代性来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等等。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处于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例如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时代所形成的勤劳、朴实、节俭、中庸调和、安土重迁、重德轻知、重农轻商、散漫、迟缓、不求精确以及竞争意识薄弱等品性和观念,就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农业文明的积淀物。处于欧洲中世纪农耕时代的各民族,往往也具有同样的品性和观念。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下,无论中西欧亚,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