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人类语言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是:文化。文化,这个无网之网是世界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然而,对于文化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文化之网,以及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态等,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面对汗牛充栋的文化研究资料,再来苦思出一个文化的精确定义,或许有其价值,但未必是文化深入研究的最佳通道。与此相通的是,我们难道不可以问一句:什么不是文化呢?是的,文化概念的界定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观念,而观念的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则是往往文化研究歧义所在的根本。 难道文化研究已无路可走?比较文化的兴起似乎给文化研究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以异域文化为参照的思想系统正在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文化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作为一种前提,加之文化范围的无所不包,使此类比较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歧义,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可作为对这种纷乱状态的最好诠释。面对文化研究如此的“多义性”,我们是否能找到牵系文化乃至比较文化的至关重要的“神经”呢? 潜隐还是显露? 世界是由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人的行为成为世界存在的一种外显形态:从衣、食、住、行,到伦理、道德、宗教等无不表现出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及其价值形态。人的行为的外显,常常是按一定模式来结构的,如道德规范。但这种结构又是散漫的,并不是强制执行的,正如人类的婚配,其本质是一种男女媾合,与动物并无二致,但人类的婚姻却因时代、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不同的“人的行为模式”。如果我们视类似的诸多模式为文化的存在形态的话,文化无疑是一种外显形态。只是细究起来,文化并不仅仅表现为外显形态,因为人的行为虽然是哲学、政治、法律、历史、宗教、艺术等层面的显示,但人的行为所构成的怎样的哲学、怎样的政治、怎样的法律等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明显包含着人的价值观念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甚至情感系统的相异等。这三个方面在人的行为中并不表现为外显形态,而是一种潜在的结构。外露的与潜在的“人的行为”是构成人的文化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外在的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内在的则靠外在的因素构成文化结构,所以,外显的与隐秘的两方面是文化构成的整合体。 历史还是现实? 一句被人们再三重复的格言是: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言之所指无非是指不同的当代史观造就了不同的历史。然而,对于一种既定的历史文化而言,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观,但历史毕竟还是历史。就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而言,文化是历史还是现实呢?显然,文化既是历史又是现实。 以具体的文化形态之一的文学艺术为例,尽管中、外的文艺观不同,但文艺重情感、重娱乐、重功利的价值形态却表现为历史与现实的一致性。时至今日,人类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以致于文艺的生存形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电视时代的来临便是有力的证明,即使在电视这样的现代化传媒中,作为具体门类的电视剧仍然以情感、娱乐和功利为本,无论中外,均无法超越这三个方面。当然,对情感、娱乐和功利的内容而言,历史或者说历史的观念则始终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以妇女观为例,无论中外都曾有过蔑视、歧视妇女的历史,但当代历史已在外显形态上确立了妇女的人的地位,从而改变了一种历史,重铸了一种现实,但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贬低妇女的潜在思维结构仍然有较大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立和统一的例证俯拾皆是,若此,文化的变化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稳固还是超越? 一个肯定的答案就是:文化的变化性是稳固与超越的辩证统一。何以然? 素有五千年文明之称的中华文化常被世人称为“稳固的形态”,对此,任何否定的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数千年中华社会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这在世界文化中常常被视为一个典型的代表。那么,中华文化就不能超越自身了吗? 仍以妇女文化——妇女观为例。中国曾是一个有着久远的专制历史的国家,所谓国与家同的宗法结构与“君、臣、父、子”规范了等级结构,而对中国女人,更是处在宗法制度加封建礼教的双重压制之下,所谓的伦理纲常铸造了中国“枯萎”的女性文化。然而,在现代,尽管在深层结构中,中国的妇女观仍然存在着潜在危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一种旧文化的束缚,但在外显形态上,中国的妇女文化业已站在世界妇女文化的前列,尽管在个性解放,自我意识,社会变革等方面,中国妇女的心理历程跟她们的社会地位不是同步发展的,但对新的文化因素,包括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对传统文化中稳固的妇女心态的反省;对妇女现存的社会和心理两方面的深思等都显示了今日中国妇女文化的多元化的变化——吸收、摒弃与继承、发扬相融合——不变是相对的,变则是绝对的。尽管中国女人们仍然在“寻找男子汉”和“争做女强人”的相悖的精神状态中挣扎,但中国的夏娃们不正是在超越她们自己的文化属性吗?! 再以日本文化为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渐趋开放,终于在今天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是毋庸讳言的。在总结日本的成功经验时,连日本人也认为日本人的成功是日本民族精神和西方技术的二元结合:善于吸收又十分保守。吸收是对异质文化而言,保守是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维护,所谓超越与稳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