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②,“三农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如何有效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乃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简要的文献回顾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以城乡统筹为大背景,通过对农村各种制度的比较分析,以西方公共物品理论为支撑,对改革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叶兴庆(1997)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和当时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当前自上而下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具有累退效应,在监督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得公共财政使用无效率,出现腐败,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张军等(1997)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提出农业的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社区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内涵和结构,而且诱导着地方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的变迁,并且考察了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从而刻画了不同供给制度的实施条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三种供给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合作型及私人模式。 最近的一些研究开始使用实证分析,并运用一些最新的理论成果。如马晓河、方松海(2005)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现实,提出“两个转变”:一是尽快改变公共品供给“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二是改变农村公共品供给“以农民为主”的政策思路,转向以政府为主。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等(2005)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分为目标要素和需求要素)作了分析,发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主要因素,他们进一步地分析了投资数量、规模、资金来源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证明不同收入水平地区投资差异巨大,工业发达的地区公共物品投资活动也较多且以自筹为主,而上级政府公共物品投资更偏向于经济落后地区。 本文运用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结合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设计,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基础上,试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二、建国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历史演进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④。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畴内私人不愿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内容。正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由私人通过市场提供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免费搭车者”,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参与提供。建国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一)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从1952年互助组开始的。互助组是在个体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从1955年开始,我国农村进入初级合作社时期;1956年则进入高级合作化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土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力,分散的小农经济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就决定了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要是靠农民自我提供的,政府只是起了引导监督的作用。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1958年农村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都是由集体统一组织、安排,农民只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由于通过税收等制度内手段筹集到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而且仅限于公社本级,因而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人民公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产品不得不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实际中采用的是以劳动力代替资本的方法,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并组织劳动力承担土壤改良、水利建设、道路修建等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农民在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下投工、投劳,人民公社(集体)给予农民评工记分。在“工分制”下,制度外公共产品的物质成本由公积金和公益金支付,人力成本以“工分”支付。在劳动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总工分数,意味着工分价值的减少,其实质主要是由农民自己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工分制条件下工分总量的膨胀几乎不受约束,加之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民自由流动和选择劳动权利的严格限制,农民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负担的轻重,只是无形中以自己的贫困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