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02(2008)10—0069—0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命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举例来说,城市道路用水泥、沥青铺成,平坦而整洁,却时常拥堵;农村道路虽用沙石铺成,但是十分畅通。再如城市垃圾处理比较及时,但空气混浊、噪声烦人;农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但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如果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之间,那么,是城市向农村看齐还是农村向城市看齐?答案并不直观。理论的模糊可能影响政策的架构及其实施效果。所以,有必要对此做一番探究。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辨析 (一)国内若干观点评析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作了解释。笔者就典型的几种观点略作述评。 观点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①这个观点强调均等化的目标是政府对农村居民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但是,城市之间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不统一,以城市居民的水平为标杆是否妥当? 观点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②这个观点强调“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最终大致均等”,这是从动态视角考虑的结果,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过程。然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是“基本的”?对此尚欠清楚地交代。 观点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全国人民(不分城乡)享有同样的权利,……,这就是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资产形成权。”③这个观点强调均等化的实质是“全国人民享有同样的权利”,这与人的基本需求相衔接,很有意义。但是把六项公民权利视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否妥当? 观点4: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④这个观点强调均等化的实质是公民应该享有机会的均等,这对于促进居民在辖区之间的流动具有现实意义。只是“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该怎样理解?另外,机会均等能否保证结果相等?如果不一定,那么是优先保证“机会均等”还是优先保证“结果相等”? 观点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全体居民应当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⑤这个观点强调不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水平大致相当”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参照值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国内水平还是国外水平,对此似乎语焉不详。 (二)“基本公共服务”和“均等化”的理解 1.公共服务。理论界和政府文件中并未对公共服务的内涵给出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供一个辖区内的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并且在效用上是具有不可分割性的产品或劳务。判别一种产品或劳务属于公共服务还是私人服务,其依据仍然是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2.基本公共服务。如果从消费的角度看,它是指那些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又必须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如行走需要的道路、识字需要的学校、无传染病流行的环境等。如果没有这种产品或劳务,人就难以正常生存。而这种产品或劳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它们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均等化是指货币形态的,制订一些指标不算太难,如人均财政支出。然而,基本公共服务是共同消费的,要求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是否合理?如果均等化是指物质形态的,那就难界定了。有人主张设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长度”、“犯罪降低率”等指标。⑥然而,这些指标值在各地区的差别是很大的,均等化的标杆难以确定。事实上,要求这种指标值在城乡之间的一致也失去意义。笔者主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不同区域居民所感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性价比水平大体相当。 二、性价比层面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性价比的经济学解释 基本公共服务性价比是指公众消费基本公共服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与交纳税费所承受的牺牲程度之比。这一概念内在地蕴含着一种经济学的理念。即政府在供给基本公共服务时,应以消费者为着眼点,使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怎样理解“物有所值”呢?
由(2)、(3)式可知,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条件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