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再一次历史性地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进一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现实功能,科学确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确保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性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改革之初就深刻揭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两大基本要素。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两大改革的关系,做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整体推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曾出现过几次大的改革浪潮,然而改革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社会制度改变和共产党下台成为改革的沉重代价。这些国家改革失败,有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情形相反,我国新时期30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稳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入总结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把握改革的全面性和有序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新时期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始终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首要的基础的环节,同时不失时机地展开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之处,并且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进程相衔接;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政治稳定,实现渐进性改革推进战略,防止国家政权发生震荡;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来进行;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和懈怠的重要环节。 这是由于: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深层次地涉及政治领域的若干体制和制度,不可回避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任务。假如不能审时度势,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所遇到的深层障碍就很难排除,改革也就很难在新的层面上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发展,甚至前期改革成果也很难巩固。第二,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革系统中担负着双重功能:它既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扫清障碍,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又担负着建设高度民主、实现人民民主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重任。第三,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其一,政治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其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据首要地位。其三,政治是对社会的协调和管理。政治的这些重要职能和功能,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是从改革的全面性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出发,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同上,第164页)事实上,在我国新时期改革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纵深发展时期,若干重大改革本身就具有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双重性质。这种现象昭示,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一种内在规律。这一规律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当前正在展开的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要密切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又要密切适应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着力建设高效政府、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从制度层面革除官僚主义弊端,清除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确保人民政府的人民性和公共性。我们只有深入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种双重性质,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才能真正彻底并取得成效。 当前若干重大改革所以会具有这种双重性特点,归根到底是由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决定的。传统计划管理体制所强调的经济大一统,以及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许多经济体制内在地包含着政治体制因素,许多政治体制内在地依托着经济体制因素。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中,由于改革目标单一,单项突破,因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往往未能更深入地触动政治体制因素;某些政治体制改革,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未能提供更加成熟的时机和条件而使改革很不彻底,未能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发挥能动性推动作用。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必须改变以往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孤立进行、单项推进的方式,更深入地揭示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在两大改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更有力地发挥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的特质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功能 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功能的背景和前提。所谓转型性发展,是特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基本的动力是市场经济,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促进当代中国进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当然,这里说改革开放启动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仍然是传统社会,而是就社会结构中的传统因素而言。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来说,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缓慢转型的历史,1840年以前的中国才是典型意义上的传统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加快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在本质上承负着进一步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而加快中国走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的伟大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之所以具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质,还基于“传统”的历史延续性。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并不意味着一切旧传统的痕迹都荡然无存。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社会结构中的旧传统因素,历史性地延续下来直至今天。这些旧传统因素与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因素相对峙,构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矛盾和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发展内在地具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质,改革开放则承负着加快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