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卫生医疗领域也因其关乎国计民生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究竟是市场化取向,还是政府取向还存在诸多争论,但大多数学者都提出政府应该在该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概念上存在某种程度的混淆和滥用,而且在统计上也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 一、反映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指标筛选 本文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设立一类公共指标进行共同考量,主要指标设置见表1。对于公共指标中的投入类指标,本文主要选取各地卫生经费指标,通过各地区公共财政卫生支出的差异来衡量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情况,我们将选取三个代表年份的各地区人均卫生经费以及卫生经费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运用方差分析来衡量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的均等化情况及变化趋势;对于公共指标的产出类指标,则主要选取各地三个代表年份的人均预期寿命来衡量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产出情况,并试图研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不均等和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本文侧重于对投入类指标进行分析,即公共卫生机构数、公共卫生床位数和公共卫生人员数。 与其类似,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我们主要对各地区基本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机构床位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数进行分析。
二、全国的现状——各省的统计数据及其分析 (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指标定量分析 1.我国各地区公共财政卫生支出情况。从200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卫生经费来看,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高,其中北京市人均卫生经费为426.68元,上海市为293.29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77.67元的5.49倍和3.78倍;二是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边远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高,其中,西藏的人均卫生经费为256.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三是湖南、安徽、河南等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低,其中湖南人均卫生经费仅为38.65元尚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各地区卫生经费占当地GDP比重来看,和人均卫生经费所呈现的特征类似,所不同的是,相对人均卫生经费而言,各地卫生经费占GDP比重表现得比较平缓,特别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较高的GDP水平,使得该指标更加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却有所升高,其中西藏地区卫生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3%,是全国平均水平0.51%的5.55倍,高居全国榜首。 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地区卫生经费均等化情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变异系数一是各地数据的标准差除以算术平均数而得到的,而变异系数二是各地标准差除以加权平均数而得到的。由于加权平均数更多地考虑了各地的GDP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因此更有代表性。 从各地区卫生经费占GDP比重来看,变异系数一低于0.7,表明各地区差异并不明显,并且这一指标非常稳定,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增加。而考虑到各地GDP差异得出的变异系数二接近于1,表明各地区有一定差异,但仍不够显著;这一指标近年来略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各地区卫生经费占GDP的比重的差异有所扩大。 从各地区人均卫生经费的情况来看,变异系数一同样表明各地区差异并不太明显,但考虑到各地区人口规模的变异系数二大于1,表明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时间的变化来看,2001年的变异系数有所增加,但2005年的变异系数又有所下降,且非常接近1997年的水平,表明了各地区人均卫生经费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扩大,但近年来又逐渐回落。 2.全国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情况。从产出的角度来看,能够反映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等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或称期望寿命)情况。 2000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4岁,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最高的省份上海为78.14岁,而最低的西藏只有64.37岁,相差将近14岁;上海市即使与次低的贵州省的65.96岁相比,也相差12岁以上。 考虑到人均期望寿命和人均财政收入的关系,我们采用递增的对数方程进行简单的回归,其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期望寿命和人均财政收入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人均财政收入越高的省份,人均期望寿命也越高。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各地区人均卫生经费和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高度正相关。或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除个别地区(如西藏)外,政府用于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人均卫生经费越高,该地区的人均期望寿命也越高,健康水平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