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
汪玉凯 改革力度期待“三定”方案 机构改革的三个倾斜 《第一财经日报》:回过头来看,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你总体评价和感觉如何? 汪玉凯:应该说改革方案的结果既在预料之中,也有低于预期的地方。 首先,实事求是地讲,这次机构改革的思路和倾向是比较清晰的,所体现出的三个倾斜是:向民生倾斜,向宏观调控倾斜,向长远战略倾斜。 可以发现,第一是与民生相关的机构此次涉及比较多,整合力度明显加强,如环保总局升部、人才市场统一、建设部突出住房、卫生体系医药管理和监督理顺等等,关注度高;第二是宏观调控部门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此次明确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第三是工业、交通等部门进行整合,减少了部门分割和职能交叉。 所以尽管从总体来看国家部委只从28个减少到27个,但内部职能的调整还是较大的。 另外方案也有低于预期的地方。方案出来之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上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还提出“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些使得社会对此次改革产生了很高的期望。 其次是目前的方案里阶段性目标还不够明确,如能更明确,这样民众的信心会更大些,而且对今后的改革推进也有动力和目标。比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服务部门、政务部门、监管部门各有多少个,保持多少是合理的,到2020年减到多少,这方面应该有个规划和清楚的说法,而现在的结构分布,总体设置还不够明晰。 第三是目前两种倾向比较明显:老百姓热度很高,而部委却比较冷,对民众的回应和互动不足,这可能是涉及部门自身的利益,但一冷一热至少能折射出一些形态来。 “大部制”要解决职能的有机统一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从方案看,机构的归并比较明显,在职能的统一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呢? 迟福林:我觉得,这一次“大部制”改革,在部门职能整合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以前政府一些比较缺失或不够完善的职能,如宏观调控、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这次改革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此次“大部制”改革既适应了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政府机构提出的要求,也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往前走的一步,它肯定会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但是,要做到政府职能有机统一,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政府治理理念要转变,要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能源资源紧张等新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其次,要打破一些部门利益的掣肘。在过去,我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的一些部门利益开始影响部门的行为,这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反映。“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各个部门从部门利益影响中摆脱出来,要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 第三,要改变一些传统的管理方式。过去,我们的部门习惯于管微观、管项目和审批,现在应该探索怎样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因此,要从过去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宏观管理转变。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吴江:从形式上看,此次改革仍然是在进行一些机构的合并、精简,和以往历次的机构改革似乎是一样的。但这次必须认识到,所谓“大部制”,就是要解决职能的有机统一问题,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关注在“合”这个问题上。 “大部制”绝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简单的合并,或者说为了“大部制”而“大部制”,更不能把西方国家的“大部制”拿过来照抄照搬。但西方给我们的经验,就是通过“大部制”解决了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问题。 西方“大部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外部协调转为内部协调以后,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产品能更加一体化,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职能上也能更好地整合我们的行政资源,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至于从哪里着手,广大群众哪些方面最需要政府更加有效地提供服务产品,就应该从这些相关部门来入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整合很快见效。这就需要加强宏观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即加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能。 在部门间的交叉职能得以合并以后,如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我觉得很关键的是合并以后的这些大部门本身,它们怎样搞好其内设机构的协调和整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