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体系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新发展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身规律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这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从注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到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的,体现了自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1982年的改革,主要是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转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着力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行政体制改革自觉地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体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使改革后的机构能够比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的机构改革,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作为改革的总目标,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1998年,为改变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状况,提出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更加强调了行政体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着重解决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一方面,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任务,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正逐步从注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到更加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体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党和国家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更加自觉的适应。同时对行政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思路、目标和任务切实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① 党中央也一再要求,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并体现到具体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行政管理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总结反思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统筹规划改革,明确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并把是否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体制保障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其次,要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003)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除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外,还突出地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机制根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认真分析这些体制机制因素,不断加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为解决当前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最后,要准确把握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看待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政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地介入经济社会生活,在不同体制、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都是不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理论体系,比如“守夜人”说、“小政府、大社会”说等等,但准确把握政府的作用,与其说取决于理论的推演,不如说取决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从我国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看,对政府作用的把握,已经越来越集中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上来,政府应该管什么、怎样管以及管的效果如何,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和有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是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而且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这样的国情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上不同发展道路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③ 的任务,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来强调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