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4-0100-06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灾荒,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重视灾荒的记载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但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一、史学视阈内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研究状况 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开始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领导灾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就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发出了各种文件和指示。在今天看来,这些文件和指示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灾荒史的史料,而且是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开端。1954年,何定华所著的《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1],总结了湖北省4年多来生产救灾工作的经验和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怎样领导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做好灾区救济工作以及如何开展灾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结合实例作了具体、扼要的论述。这本小册子可视为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最早的一部公开出版的专著。这个时期灾荒史的研究是出于抗灾、救灾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对策研究。 民间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孟昭华、彭传荣合著的《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2]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灾荒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灾荒释义、成因、灾荒实况、救灾指导思想、救灾方针政策、防灾建设、抗灾斗争等等,涉及广泛,内容翔实,立论妥切,很有参考价值。但这部著作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即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论述不多。进入90年代,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阵关于清代、民国时期灾荒史研究的热潮,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了重大创新,而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学术界深入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的一个契机。首先,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个大的改革背景下,民政部门开始考虑救灾体制的革新并对以前的救灾体制进行反思。其次,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大通过了169号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到2000年结束,其宗旨是:积极开展减灾活动,“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水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3] 标志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民政工作不过是情况加政策,没什么学问,没什么理论可探讨。”[4] 忽视了对灾荒史尤其是建国初期灾荒史这个课题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逐步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有十几篇。比较重要的有:赵朝峰的《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5],殷月兰的《建国初期抗水灾》[6],许虹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7],郭贵儒、陈冬生的《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渡荒工作述评》[8],温艳的《建国初期汉中的自然灾害与救灾》[9],高冬梅的《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10],《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11],刘大禹的《试论1954年水灾和建国初期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关系——以1954年湖南水灾为例》[12],陈冬生的《建国初政府赈灾研究》[13],谢涛的《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为个案》[14],蒋志强的《建国前后苏北水灾及救灾工作述论》[15],荣宁的《周恩来与新中国的灾荒救治》[16],等等。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的学术性专著。孙绍骋的《中国救灾制度研究》[17],更加注重从理论层面上对当前国家的救灾、减灾机制进行研究,而建国初期的灾荒史并不是其研究的重点。康沛竹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18],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国情报告、报章杂志以及民政部、卫生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公布的资料,对建国50多年来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防灾、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说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建国后灾荒史研究最具学术性、论证最深入的一部著作,但该书在总结建国初期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时,更多的是从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对于抗灾、救灾工作本身及救灾体制存在弊端的研究略显薄弱。 综观这一阶段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入程度看,较之以前都有了显著进步。学者围绕建国初期的灾情、灾荒发生的原因、救灾度荒的举措及成效、防灾救灾的思想和当时的救灾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关于灾荒的成因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建国初期之所以发生大的灾荒是由于水利设施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19],而且长期的战争使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降低了人民救灾度荒的能力;此外,由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国民党的大肆搜刮,人民群众贫困不堪,丧失了救灾能力。[5] 2.关于救荒的举措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学界认为主要的救荒举措有:大力发展副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20];通过节约捐输、自由借贷、互助生产等方式开展社会互济[19];实行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及时发放救济物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