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时期国共软实力之比较 ——解读内战进程和结果的一个视野 黄宗华 南开大学 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除了国共双方军队、土地、占领区人口数量等硬指标外,国共双方软实力的比较也是解读内战进程和结果的一个视野。国共软实力的比较包括以下几方面。1.国共的施政理念。抗战结束后,维护专制统治、扩大官僚资本是国民党的基本施政理念,它违背了世界潮流、民众和民主党派的期望。相反,共产党的施政理念是求和平、求发展、求民主,这符合世界潮流,符合民众以及民主党派的期望。2.民众的心理指向。国民党的“劫收”、坚持发动内战、在国统区的黑暗专制行为、没有很好地关注民生,使它完全失去了民心。共产党推出合乎民心的政策,增强了民众对其的向心力。3.国民党的暮气与共产党的朝气。国民党的组织建设滞后,党员的进取意识丧失,腐败扰民之风盛行,呈现出严重的暮气。而共产党通过建设,广大党员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清正廉洁的形象,积极进取的意识,切合民众愿望的亲民路线,这些都显现出共产党的朝气。4.中间势力的政治倾向。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战后就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方面已经达成了一致。5.国际势力对国共的态度。从国际势力对国共的态度来看,共产党似乎并不占优势,但不可忽视苏联对共产党的援助,特别是苏联的存在对美国产生的强大制约作用。6.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影响力。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道路对国民党政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走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道路为共产党加了分。总之,软实力是决定竞争结果的根本因素,没有软实力的硬实力不是真正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民党的失败是在软实力上败于共产党。 摘自《长白学刊》(长春)2008.4 “中国特色”话语的提出及其历史演进 吴永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话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产物,是近代中西文化交锋所衍生出来的思想文化符号。鸦片战争后,捍卫中华民族文化,重塑中华民族自信与自尊的“中国特色”话语开始浮现出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和思维。最先触及“中国特色”话语的是洋务派,他们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言论。洋务派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试图从政治发展的视角运用“中国特色”话语,他们力主“军民共主”这一“中国特色”的政制创新方案。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第一次将“中国特色”话语运用到政治实践,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中国特色”话语一度遭受冷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为“中国特色”话语的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成功地使用“中国特色”话语的典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正确应用“中国特色”话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自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也为改革开放30年代的伟大实践所不断证明。至此,“中国特色”完成了从最初的文化话语到当代中国具有核心价值的政治哲学话语的转变,并且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京)2008.4 贱取如珠玉 贵出如粪土 ——论王宽诚的经商与爱国之道 戴光中 宁波大学 王宽诚实海外“宁波帮”的代表,主要体现在经商和爱国上。他1932年开始独立创业,平生最推崇号称“商圣”的陶朱公范蠡。他此后的成功,也主要得益于范蠡“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经商谋略。1943年初,王宽诚来到重庆,他成功地运用“贱取如珠玉”的策略,在外汇兑换上大发“洋财”。抗日战争胜利时,王宽诚大量收购已贬值的日本曾强迫香港居民购买的“迫签纸币”。随着港英政府对“迫签纸币”的承认,王宽诚再次大发“洋财”,资产大增。1947年,王宽诚移师香港,成立“大元置业”,从事土地经营买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赢得了“北角地王”的雅号。除经商之外,王宽诚的另一条经营理念“贵出如粪土”则主要运用于爱国之道上。新中国成立后,他购买公债,为支持抗美援朝而独自捐献飞机一架,并为冲破美国实施的对华“禁运”而特意开辟远洋航运业务。他还格外重视兴教助学,多次为学校捐资,并成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生赴外留学。 摘自《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