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基层控制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与基层社会控制政策之间的差异,学界讨论较多①,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中共的相关政策对国民党政策的影响,或者说国民党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共的基层政策,这是学界很少探讨的问题。从执政党的心理来讲,国民党不会公开讨论学习被他们称为“共匪”的基层政策,以免引起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上的混乱,因而相关的公开材料很少,这也是相关研究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已有学者注意到,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在基层的严密组织和民众动员活动,给国民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蒋介石就曾在1927年5月指出:“共产党徒寄生本党,以数量言,当不逮本党同志二十分之一,然彼常能以少胜多,操纵如意者,其组织之严密胜于我,其党员之尊重纪律过于我也。共产党之阴谋固可诛,共产党之组织则有可采者。”② 为此,蒋介石还一度遭到国民党其他派系的攻击,如改组派曾经攻击他:“蒋介石非共产党,何以知共产党的组织?何以羡慕共产党的组织?蒋介石之意,盖以为好的组织只有共产党的组织,目中早无十三年改组的存在。”③ 可见,蒋介石曾经并不讳言羡慕中共的组织,政敌的攻击,可能使蒋介石类似的言论减少,但内心的印象不太可能根本改变。在他以后的政治、军事争斗中,一直将中共作为头号竞争对手,即是明显的征兆。 不过,蒋介石虽赞赏中共组织严密,但他只欣赏其效果,而并不从根本上认同其何以致之的实质——尤其是从下到上的工农运动。相反,1927年,国民党“清党分共”以后,为了与共产党划清界线,国民党“因噎废食”,从政纲政策到组织路线,均改弦易辙,将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中原有的“左”的和一切稍带急进和社会改革色彩的东西,统统被当作“共党”余毒抛弃掉。国民党从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参与的动员型革命党蜕变为一个政治控制为主的执政党。④ 国民党与中共公开对立的结果,使中共原本受到国民党一部分人认同的基层政策不再公开被提起。 但是,随着中共势力重新在基层社会的崛起,情况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国共第一次合作分裂后,中共单独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并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前期建立并发展了一系列的根据地,通过广泛地动员基层民众,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共的竞争和挑战给国民党基层政策以不小的刺激,推动了国民党基层政策的某些改变。如,1930年代初,蒋介石采用杨永泰等人的建议,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所谓“剿匪”策略,即是对1927年以后若干年只重视单纯军事“剿共”策略的一种纠正,受中共影响明显。⑤1930年代初期,停办自治,兴办保甲,以及1930年代中期推行县政改革,实行裁局改科,分区设署,将行政控制力向县以下的乡村渗透等等政策,多是在所谓的“剿匪”区率先推行,其与中共针锋相对,争夺对乡村社会控制的意图十分明显。 抗战爆发以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共的边区政府和随后建立的一系列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其严密的组织,与民众的紧密结合,蓬勃的发展态势使国民党感到既羡慕又担忧,他们针对中共的基层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办法。中共的基层政策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一、健全并严密国民党地方组织 国民党设立了庞大的特务机构,除了刺探中共的军事、政治等敏感情报外,对中共基层控制组织(县、区、乡)的情况也尽量地调查了解。从一份题为《奸党县各级组织调查报告》的内容中,可窥见一斑。该报告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县政府之组织。包括县长名字及下设各科会。2.关于区之组织。包括区公所人员组成及内设各组会。3.关于村之组织。包括村公所人员设置及所设各委员会。4.关于服役之组织。包括青年队、壮年队、老年队及各自之职责。⑥ 可见,国民政府对中共的基层组织十分了解,中共对基层的行之有效的控制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民政府的基层政策有所影响。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为在二期抗战期间取以组织对付组织之意制定了《防制共产党活动办法》,下发给各级党部执行。《防制共产党活动办法》第9条规定:“如共产党活动最烈之区域,应实行联保连坐法,使人民不敢与异党分子接近而受其利用,必要时,并于保甲组织中建立保甲通讯网,指定乡村中纯良知识分子担任调查异党活动之通讯工作,以辅助保甲长力量之不逮。”⑦ 在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区,其借鉴了中共建立起来的严密的地方组织的经验,即“形同铁桶之特区,不但外人不易轻入,即入内亦难立足,更无论有所活动”⑧。认为:“本党目前防制该党之活动,亦唯有采取此种坚强组织之法,方能奏效,盖即所谓以组织对付组织之意。”⑨ 如何建立这种组织呢?他们认为中共是将“无论男女老幼,悉纳于各种组织之中,而由该党份子以切实之领导与控制”⑩。因而他们学习中共的办法是将民众纳入保甲之中,并主张任用国民党党员或支持者担任保甲长,控制基层民众。“地方政府机关对于保甲之编制应多选择本党党员及思想纯正之青年担任保甲长并经授以各种政治常识及防制异党活动之训练与指导,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尽政治警察之任务并能领导所属人民一致防制异党之活动。”(11) “健全保甲组织,并发展本党党员,使每保每甲皆有本党党员之分布,以任领导民众及防制共党活动之责。”(12) 为了同中共的基层党组织竞争以及改变抗战前县以下社会缺乏国民党组织的状况,国民党在1930年代后期,开始在基层社会建立国民党的分支组织。1939年开始实行“新县制”后,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要求乡镇一级设立区党部,保一级设立区分部,甲一级设立党小组。并规定除省县两级党部对外公开外,县以下的区党部、区分部和小组均对外秘密;区党部与区分部书记本人应有固定职业,不向党部支薪。区党部按地理、交通及行政区域划分,同一党政机关、事业机构或学校中,党员满60人以上,得成立区党部。区分部依党员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划分,满5人即可成立一个区分部,超过20人时,分为两个区分部。小组为训练党员的单位,每一个党员均须参加区分部或小组会议。小组会议和区分部党员大会规定每两周举行一次。以上国民党的设想,除了在分支组织名称、地方组织层级名称以及具体的组织规模上与中共的党组织有差异外,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基本思路极为相似。国民党虽表面不言,但模仿、借鉴中共的因素当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