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7)05-0043-08 近年国内“文革”研究发生的重大变动之一,是研究者改变了以往聚焦于上层政治斗争的偏好,将目光投注于社会领域与群众运动,而“文革”群众组织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有关成果可谓丰厚,但对传统群众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简称工、青、妇)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后者亦是探讨“文革”群众性与社会性的重要门径①。本文探讨“文革”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基本轨迹,并分析组织危机的成因及其折射出来的传统群团组织的某种共性问题。 “文革”爆发后,各级妇联的最初反应是通过下发通知,召开座谈会或声讨“黑帮分子”大会的形式,积极发动组织妇女群众参加这场运动。全国妇联为此还成立了“文革”主席团,并向中国妇女社、国际联络部、托儿所派驻了工作组,以发动组织内部的运动。 随着“文革”的全面发动,妇联组织的存废成为一个“问题”。1966年8月23日,李富春在参加庆祝全国妇联“文革”委员会成立大会时②,以“建议”的口吻提出“研究妇联机构要不要?如果要,怎样工作?组织机构怎样改?”的问题③,但并未明确表示撤销妇联,这是中央高层此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立场。 事实上,妇联的组织危机在两个月后已经开始呈现:各省、市妇联,多数同全国妇联已经很少联系;有些省、市妇联主任、副主任已经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有些地方的妇女群众已经撇开妇联,另建自己的革命组织④。12月23日,全国妇联党组根据地方反馈的信息,已经“估计到明年‘三八’节,一定有广大的妇女群众提出更多的问题,造妇联的反,革妇联的命”⑤。 1967年1月,全国掀起夺权风暴,而中央文革小组对妇联的态度就是“打倒”。1月2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在与四川省红卫兵座谈时,针对“学联、妇联之类组织还要不要”的疑问,明确表示:“我是主张通通打倒!重新组织,由红卫兵代替,不是打倒人,是指打倒机构。”⑥经此煽动,各级妇联普遍陷入瘫痪:全国妇联于1月23日被组织内部造反群众夺权;地方绝大多数妇联在夺权后停止组织活动(见表1)。例如,在夺权的发源地——上海,1月14日市妇联机关造反队和工人造反队发出紧急通告,宣布联合“接管”市妇联,至8月4日,市妇联和10个区妇联、10个县妇联等22个单位被夺权⑦。这一切表明“造妇联的反,革妇联的命”已成为现实。 表1 “文革”初期省、市、自治区妇联组织简况 省份 妇代会届次 主任 组织情况 北京五届(1966.5—文革初) 张晓梅(1966.5—文革初)停止活动 内蒙古 三届(1966.5—文革初) 乌兰(蒙古族,1966.5—文革初) 停止活动 李紫辉(1966.5—文革初) 辽宁一届(1966.5—文革初) 停止活动 边江(代理,1966.5—文革初) 江苏三届(1966.5—文革初) 徐敬(1966.5—文革初) 停止活动 云南二届(1966.5—文革初) 缺职 停止活动 湖南三届(1966.5—文革初) 罗秋月(1966.5—文革初)停止活动 广东三届(1966.5—文革初) 余慧(1966.5—文革初) 停止活动 山东三届(1966.5—文革初) 张恺(1966.5—文革初) 停止活动 阿沛·才旦卓嘎(藏族,1966.5— 西藏一届(1966.5—文革初) 文革初) 停止活动 江西四届(1966.5—1967.1) 朱旦华(1966.5—1967.1)停止活动 陕西四届(1966.5—1967.1) 王瑛(1966.5—1967.1) 机关被解散 宁夏二届(1966.5—1967.1) 苏冰(1966.5—1967.1) 停止活动 河北四届(1966.5—1967.1) 彭青(1966.5—1967.1) 停止活动 山西三届(1966.5—1967.1) 黎颖(回族,1966.5—1967.1)停止活动 吉林三届(1966.5—1967.1) 王毅(1966.5—1967.1) 停止活动 黑龙江 三届(1966.5—1967.1) 吴琳涛(1966.5—1967.1)停止活动 上海五届(1966.5—1967.1) 关建(1966.5—1967.1) 停止活动 安徽三届(1966.5—1967.1) 应宜权(1966.5—1967.1)停止活动 湖北二届(1966.5—1967.1) 缺职 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