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07)05-0068-06 1949年~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需要出发,对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间开展的紧急救济;定都之后,围绕首都的稳定而开展的贫民救济;以及面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而开展的失业救济。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解放初期党对北京贫民问题的认识和应对,各种贫民救助措施的实施及效果,以期为今天建设和谐的首善之区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一、贫民问题“是北平最大的问题” 所谓城市贫民,指生活在城市里,既没有固定职业,又没有谋生能力,完全依靠他人救助为生;或者有谋生能力而没有从业机会,靠从事季节性行业的零散工来勉强维持生活,部分需要他人救助;或者既有谋生能力,所谋职业不足以养活自身或家属,生活水平低于城市贫困线的群体。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救济是指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要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分为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贫困户救济①。本文主要关注对城市贫民的救济。 北平解放之后,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公安局对全市人口进行了户口查对,得出全市共有2004807人的统计数字②(P135)。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当时的200万人口中,无业人口就有40万~50万,占到1/5以上。而这部分人成分复杂,既有城市贫民、乞丐、小偷、下层妓女,也有逃亡地主、国民党的散兵游勇②(P131)。当时全市中共党员只有5000人,要把200万人组织起来,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单就大量城市贫民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贫民中不少人家中没有一人就业,生活状况极为凄惨,有的城市贫民和失业工人甚至居无定所,沦为乞丐,进入收容所。贫民因为贫困而自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据统计,1950年4月以后,自杀的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4月份45件、5月份45件、6月份56件,7月份最多68件。其中确定直接为生活困难或失业而自杀的人数也呈增加的趋势③(P859)。 大量贫民存在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与党在城市的宣传政策明显相背离,影响到解放初期北京的社会稳定,也使恢复和发展生产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上许多人对执政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充满着怀疑和期待的复杂心理,如何解决贫民问题和失业问题成为中共北京党组织能否执政好的最大考验。 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对贫民进行阶级定性。贫民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其思想素质和对物质的追求。在进城初期,由于军队的纪律好,工作人员态度和气,作风朴素,不少群众凭直观印象感到共产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和国民党根本不同。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不少贫民开始考虑自身的生活需求,如有的贫民因以前听说解放后全能过中农生活,对共产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当时,居住在北平城内数十万贫民,大多既无财产又无正当职业,靠卖破烂、跑小市、贩白洋、捡煤核、做佣人为生;而且,随着新政府的成功接管,不少专供奢华享乐的职业,也会完全失业④(P160)。这对战争尚未结束,财政经济还十分困难的党和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民对新社会的认同感。 彭真首先肯定了贫民的革命性。他说:“对贫民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呢?城市贫民是革命集团还是反革命集团呢?原则上他们是革命的。究竟他们是我们的群众?还是国民党的群众呢?他们是我们的群众。”同时,彭真也承认这个群体的复杂性:“这一集团内部极其复杂,所以不能笼统对待。这一集团包括有各种不同职业、不同成分的人,有的是流氓,有的是小偷,有的是侦探,有的是反动派的狗腿子,也有流亡地主、没落贵族,也有真正劳动而不得一饱的。在这些人当中,劳动者是我们的朋友。这些人共同之点是穷,但气味又各不相同,有的接近无产阶级,有的接近剥削阶级,情况比较复杂。”④(P74) 基于上述贫民阶层的两重性,市委确定了解放初期在北京城内做群众工作的范围和顺序。“第一是工人,其次是学生,再下去是各种手工业工人,再次是贫民。”④(P72)这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贫民这个阶层的特点。 其次,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由于解放前的北京历来是一个贫民人口众多的城市。对于历史形成的问题,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更加得体,必须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为此,1950年,市政府再次责成公安局会同民政局对全市贫民进行了一次普查。8月公布的调查表明,全市无业或赤贫的城市贫民共6802户、18975人,其中城区4259户、12733人,郊区2543户、6242人。其中全无来源者4806人,需暂时补助者14169人③(P676)。由于解放之初北京市民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政策尚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调查中的这个数字显然是保守数字。 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开展贫民救助的思路。由于贫民问题的复杂性,北京市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生产和救济相结合的贫民救助思路。彭真明确指出“北平还有贫民,这是北平最大的问题。对贫民中少数急需的人,救济是必要的,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组织贫民生产,生产必需品。组织贫民生产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有资本、工具、销路,更要紧的是,要打通贫民的思想。”④(P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