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小说是一种符号艺术,是关于人物的符号化的艺术书写,它通过对人物的生命状态和命运历程的描写隐喻式地反映生活,表现思想。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意向性符号。《阿Q正传》作为现代中国小说中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它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这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的符号化处理完成的。小说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的创造,符号化地深刻揭示了国人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与精神弱点,忧愤深广地对国民性展开了尖锐的批判。发生在阿Q身上的悲喜剧,成为中外世俗人生的镜照。正是这样,《阿Q正传》在鲁迅研究中成为焦点,相关成果在整个鲁迅小说研究中是最丰硕最厚实的。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经典是常读常新的。 然而,考察鲁迅研究的学术史,对于《阿Q正传》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迄今为止,研究者的视角仍然比较狭窄,绝大多数人的探讨还是围绕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性格特征来展开的,专注于揭示阿Q形象的典型性及其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意义。到20世纪末期,对阿Q的认识明显地走过了四个阶段的长途旅程。① 这项研究工作不可否认做得非常扎实、充分而深入,不少成果非常厚重。但是,对这样一部经典小说,研究界一直比较缺少的是将它真正作为小说艺术来审视的艺术眼光与审美视角。阿Q形象是怎样生成的?阿Q的故事是怎样叙述的?阿Q的悲剧生命是怎样走向终结的?学术界对这些重要问题一直比较冷漠。这也许是学术上“趋然附势”的风习所致。彭定安先生指出,对阿Q典型的解读,真正难的是人们“一直忽视了的艺术的——审美的解读:重要的不仅仅是,阿Q是什么样的典型的解读,更重要的是,鲁迅是如何创造了这个不朽的典型,其艺术的、美学的成功之处何在?他的《阿Q正传》叙事诗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② 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有助于《阿Q正传》的研究走向全面深入。 其实,对《阿Q正传》的审美解读,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阿Q形象的解读,应该将阿Q还原到作品的艺术整体中去,对《阿Q正传》所有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把握。小说是由人物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阿Q正传》作为中国人性病态的写真集,阿Q只是这部写真集中的一个主要代表。作为鲁迅篇幅最长、孕育时间也最长的小说,《阿Q正传》也是他塑造人物最多并最出色的小说。它不仅显示了鲁迅塑造人物的艺术功力,更彰显了鲁迅独到的艺术眼光。因此,要以审美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就必须全面审视这个有意味的符号系统,把握每一个艺术符号,不仅要顾及到这个符号系统所指向的未庄,还要顾及到构成这个符合系统的所有生活在未庄的人,要“从侧面去更深度地理解阿Q”③。作为社会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在人际空间中展示自己的,阿Q也不例外。阿Q的整个生命旅程始终都定位在未庄,他的悲喜剧故事与命运走向始终同封建、落后、封闭的未庄的世俗人情交织在一起。应该说,是未庄推出了阿Q,未庄的环境烘托了阿Q,未庄的乡民创造了阿Q。没有未庄的人,阿Q的形象不能完成。只有对活动在未庄各阶层的人物进行充分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庄,深入地理解阿Q,避免就阿Q谈阿Q的弊端,同时还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力透纸背的忧愤,把握他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未庄,除了赵太爷、钱太爷这两个家族主导着未庄的社会形态和整体局势以外,邹七嫂也是一个可以展示主体自我的“活跃分子”。在《阿Q正传》中,如果说阿Q是一个主要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话,那么邹七嫂就是一个地位仅次于阿Q的人物形象,也是符号意味非常丰富的成功的典型,她在小说审美上的价值十分重大。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审美解读,无论是对于深入理解阿Q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是对于小说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的把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不仅是未庄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是阿Q悲惨人生的推动者。因为有了她,不仅小说叙事得以顺利完成,文本得以建构,而且国民的精神病态也得到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展示和批判,作品的悲剧蕴涵大大扩张,其喜剧情调也更加浓郁。然而,虽然学界已经认识到“研究阿Q周围的人物,分析和考察阿Q周围的社会环境,不失为阿Q典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④,但是邹七嫂在《阿Q正传》中的审美地位却没有被学界重视,她一直受到鲁研者的冷漠和小视,至今有关她的系统研究成果几乎空白。就是主张要“从侧面去更深度地理解阿Q”的学者蒋星煜先生也忽视了这个构成阿Q后天环境中的重要“侧面”,在其《论阿Q周围的人物》中也只论赵太爷、假洋鬼子和吴妈;而认识到了研究阿Q周围的人物的确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阿Q形象的学者张梦阳先生,虽然在其著作中开风气之先地将她列入了自己的研究视野,但并没有真正重视她,的确也只是如他自己所言的“略加评说”⑤,仅仅对其性格做了简单的描述,其重要性还不如小D(但张先生的评说,对于邹七嫂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邹七嫂在研究界“失语”至如此,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她在作品中的边缘地位造成的。真的是这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本文试图对她展开一些探讨,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 社会图景的完型亮示 鲁迅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宗师,在《阿Q正传》之前,他已创作了9篇乡土小说。从《怀旧》开始,他就致力于乡土村镇生活与世态的描写,艺术地去审视乡土中国村镇社会的真实面貌。无论是“芜市”,还是“故乡”,或者是“鲁镇”和“未庄”,他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出色地表现那俗世人情与风习情景,立体地展示了封建落后的村镇社会图景,深刻地揭示了它们的社会形态特征和历史文化本质。在这里,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百姓,从男性世界到女性世界,各个阶层及其不同群体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状,它们各自的社会位置和角色特征,鲁迅都做了深入骨髓的透视与展示。《阿Q正传》则是鲁迅对乡村世界最深刻的艺术观照,全面地描写了出没在未庄的各色人等的世俗人生。作品中的未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在辛亥革命风潮激荡的时期,未庄所风传的革命党人,“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似乎他们就是要“反清复明”的一些脚色。这即可看出,笼罩在未庄人心头的只有浓重的封建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封建等级观念。邹七嫂活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也就成为这个环境的历史文化形态与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是未庄文化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