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为特征的“底层文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典型的“问题文学”,对“底层文学”的讨论乃至争论,不仅彰显了中国严重失衡的社会关系,而且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某些缺失。文学绝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附属,亦不会躺在艺术的象牙塔敝帚自珍,在强大的社会现实而前,文学既要有自我的独立,又要有敢于对社会发言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近几年引发广泛讨论的底层文学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因此,我们特邀在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对底层文学进行讨论。 ——主持人 叶祝弟 关于“底层文学”命名的知识问题 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当下的文学状况,已经名符其实沦为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盛宴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极其肤浅的层面上全面参与并且复制了一场有关盗墓、玄幻、动漫、股票、基金、商界阴谋、企管手腕等等甜蜜蜜、晕乎乎的娱乐秀。若要为这台娱乐节目寻找正当性的话,除去现代性紧张以及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诸因素之外,由思想的苦闷乃至思想的寂灭转生为怪力乱神的想象力,庶几成为可理解的原因。应该看到,国人吁求了百余年的个性等权利主张终于水落石出之后,这类标举“审美自治”的写作至少在形式上有其合法性,尽管它们一向都是置身于社会历史之外和敝帚自珍的。 然而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真相是,“底层文学”的横空出世,它并不构成对上述消费主义写作的直接抗击,但它却是一次抗议性命名。“底层文学”算得上是近年来惟一一个具有社会公共性意义的文学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意义更多的属于历史而不是文学。之所以如此概括,乃是考虑到它的鲜明的社会问题指向,就此而言,“底层文学”之所以自己无法成长为某些学者所期待的审美风尚,这需要在历史变迁大格局中加以体会和理解。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辨识,非常致命地考核着讨论者自身的知识能力。因此,对我个人来说,“底层文学”到底讲述了什么,远不如我们如何讲述“底层文学”来得更加迫切和真实。 作为一种携带重要社会信息的文学实践,“底层文学”在概念的命名方式上承继着20世纪以来深厚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这个传统又与它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吁求密不可分。这样一种因袭传统的命名法,所诉诸的乃是一个在观念上清晰透彻、可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及其自身利益强调:从“底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区分。换句话说,“底层文学”不是一个中性的知识概念,就命名的所指而言,它既不是“十七年文学”,也不是“知青文学”、“女性文学”或者“80后文学”,它尤其不是一种对自身文学品质的描述,譬如“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相反,由于诉诸传统的原因,它具有未经反思的笼统的道德优先性以及悲天悯人的批判精神。 事实上,“底层文学”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这个批判的力量来自于过去的历史结构和历史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变迁以及巨大的时代思想运动直接关联并且结为天然盟友,这在今天已成人人皆知的常识,其实是在19世纪作为观念史和思想史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以某种二元论的紧张方式影响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而“底层文学”的生成尽管与历史深刻关联,但上述条件在今天远不是构成“底层文学”的全部的、根本性要素。这一点决定了我们今天对它的描述,不可能完全因袭历史成规。 笔者曾经指出:“底层文学”的命名从一开始就是未经深察和缺乏反思的。在很大程度上,“底层”这个提法的使用方式,表征着一种思想方法上的惯性,寄寓着“用一个以意识形态名义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来解决历史困境的努力”。当然,由于“历史终结论”的欺世横行和对全球化一统天下的万能崇拜,“底层”的提法也许更意味着一种历史描述的凄凉与无奈。如果按照诉诸传统的历史吁求来理解“底层文学”,我们不但无法在当下的历史结构中安顿“底层”这个庞大无名的群体,更为严峻的是,我们基本上也无法再像19世纪的先贤大师们那样,满怀信心地乐观地确定“底层”的思想涵义。我们迎面碰上的,是“底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长期“妾身未明”。这个群体始终处于流转变异的过程中。而这些,正是我们讨论“底层文学”的知识前提。 对这个前提的轻率与漠视,导致了对“底层文学”讨论、评价上的歧见和困难,也就此暴露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知识品格方面的懒惰与缺失。如前所述,“底层文学”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更多地属于历史描述而非文学描述,故而它的人物、语言、风格、细节、氛围等审美范畴不被刻意上升为根本性的评价元素,就是有其自身充分合理性的。但如此一来,一个笼统的“底层文学”却难以归纳出基本的艺术边界,何种作品可以归纳为“底层文学”,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或者只凭印象而定、甚至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了。譬如,打工者、下岗者是“底层”,这是就其被剥夺的经济地位而言的;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也可以算“底层”,这是就其社会地位及其尊严感受等道德体验而言的。此二者能否在同一层面上构成历史理解当中的“底层”主体,并不是自明的。前者带有“题材决定论”的色彩,而后者,则带有道德判断的倾向。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当下关于“底层文学”评论中常见的问题。 以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为特征的“底层文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典型的“问题文学”。由于社会历史变革的缘故,以往据以分析社会结构的阶级和意识形态理论几近销声匿迹,“底层”的说法因此成了一个权宜之计。但这个提法的批判性,不屈不挠地质证着在地位、资源、权利与义务等等方面严重失衡的社会关系。关于这些方面,当代社会学家有详尽的分析和论述。这种状况所导致的文学后果之一就是:“底层文学”真正地具有了强烈而尖锐的社会阶层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