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声音问题素有研究,他曾指出:“一首诗中有活力的部分是以某种方式同语言风格和文句意义缠在一起的音调……音调是诗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音调语言便会失去活力,诗也会失去生命。”①弗罗斯特对声音的强调引出了他的一个著名论点: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关于这点,深谙弗罗斯特的中国当代诗人西渡解释说,“诗歌在翻译中失去的是什么?失去的就是它的声音”,“原作中那些只存在于声音中的秘密,则非有极高天赋的诗人译不出来”。②在一篇评论弗罗斯特的专文里,西渡进一步阐述道:“弗罗斯特对声音和意义之关系的发现,改变了英语诗歌过分依赖单词重音和有限的格律模式的倾向,为诗歌的音乐性注入了新的活力。诗歌的声音对弗罗斯特而言不是对那些格律模式的机械重复,而是以某种方式和语言风格、文句意义纠结在一起的有着丰富可能性的声调,它本质上是一种说话方式。”③ 西渡无疑深谙弗罗斯特诗歌的精髓,因而并非巧合的是,在西渡的诗歌理念中,声音也占据了一个极其显眼的位置,他的某些观点与弗罗斯特如出一辙:“在一首诗中,声音往往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声音的变化却具有无穷的可能性。独特的声音既是诗人个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对诗人创造力的一个考验。”④值得注意的是,西渡在提出这些论点的时候,并未系统地读到弗罗斯特关于诗歌声音的表述,他对诗歌声音的重视更多地源于他自身的写作实践。不仅出于对这种理念进行验证的愿望,更是为了通过诗歌的声音展示我们母语——现代汉语的美感,西渡在他的实践中进行了不倦的探求,呈现了声音在汉语诗歌里的多重景观。他以弗罗斯特式的执着在诗歌声音方面所作的探索,理应受到瞩目。 一、诗的声音构成 实际上,汉语诗歌向来不乏对声音的重视。从两千多年前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起,声音作为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之一,逐渐演化出了一套自足、完备的格律体系,成为千百年来诗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则。即使被视为完全抛弃了传统格律的新诗,也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葆有探讨声音的兴趣;不过,20世纪前半叶新诗在声音方面的兴趣,大多偏于语言的声响、音韵的一面,而较少深究集结在声音内部的丰富含义。进入当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声音的复杂性引起了程度不一的关注,声音成为辨别诗人的另一“性征”。 像很多年少时就有词句天赋的诗人一样,西渡是带着单纯的声音进入诗歌领地的。从一开始他就敏于声音在诗歌里的表现: 在起风的夜里想起那片单薄的树林 一定在风中弯下身子,未名湖 是否寒冷封住她的倩影 锋利的冰刃划过身体 一天又一天,我把青春的日子 放进湖底 如今她们不会突然醒来 而我却因此在起风的夜里彻夜难眠 未名湖 我每天走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想起你却要流下泪痕 (《未名湖》,1988年) 在早年这首吟咏“未名湖”的诗作里,西渡抒写了青春年代特有的落寞。诗的意象和结构是单纯的,他格外凸显了自己清冽的嗓音:由“林”与“影”、“体”、“子”与“底”、“眠”与“边”的随意应答营造出的语调稍稍显得低沉,两次以问询的姿态向“未名湖”发出的吁请,渗透着无名的伤感乃至悲慨。但是,“我”、“她”、“她们”、“你”等人称的交错使用,以及前后“在起风的夜里”造成的复沓效果,使本来单一的思绪并不单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清冽的音效是西渡诗歌中一以贯之的品质,即便其后来的写作渐渐趋于繁复,他也从未舍弃这一清冽甚至激越的基本声调。在西渡这里,诗歌的声音首先体现为对汉语的特性的把捉,但这种把捉不仅限于汉语的声响、音韵等外部属性,而且还有与语言特性相符合、与生命律动相应和的语感和语调。对于西渡而言,声音在诗歌中的意义,既是他极度敏感于语词音律的表现,又是他的写作意识、诗歌技艺及诗歌习性(气质、禀赋)等高度综合的体现,同时还包含了他所偏爱的纯正、高远的诗歌理想与主题。正如西渡在他的专文里所说,“弗罗斯特的诗中回响着多重声音,天真的、成熟的,幽默的、严肃的,轻快飞扬的和低缓沉郁的。从他的诗中,我们不仅能辨别出抒情主人公和人物的种种不同的声调口吻,甚至还能从中辨别出自然的声音和物本身的声音”,⑤同样,他自己的诗歌也回响着多种旋律——从温婉、平静的独语到粗砺、驳杂的对话,及至类似交响乐的混合音,呈现了他对世界、历史和生命的多重体验。 由相对单一的纯音逐步发展为各种声调交叉的复音,显示了西渡作为一名诗人的生长历程。大致说来,西渡早期诗歌的声音,较多地呈现为基于语言的音质而生成的韵律和调式,由于借助语言本身的乐感,他的诗获得了歌谣的某些特征: 放马的哥哥呀 把马儿赶下来 放羊的妹妹呀 把羊群放上来 阴山里的春草 阳山里的兰花 在青海的南山聚头了 (《关于青海》) 在语气词“呀”的轻声帮衬下,齐整的句子滋生了类似“花儿”的悠扬、婉转的腔调;“赶下来”与“放上来”、“哥哥”与“妹妹”、“阴山”与“阳山”、“春草”与“兰花”,这些语词不仅词性和外形互相对称,而且音质上也形成呼应,加重了整个诗节的准歌谣特性——毋宁说,这是对歌谣的有意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