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称客观现实的形象为“物象”,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为“意象”。“物象”经过艺术家的改造,艺术地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即是“意象”①,意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既指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心物相契、虚实统一,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鉴赏范畴里的艺术形象,又指在审美感兴中,“意”(心、情)与“象”(物、景)交融合一、升华所成的艺术构思范畴内的艺术表象。②“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特质的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影响着中国作家和他们的创作,并逐渐渗入中国小说之中,促使中国小说的叙事意象系统发生重构。 1 中国传统较多以香草美人、花鸟鱼虫以及石头星宿为意象,其特色非常鲜明。如《楚辞》中《九章·涉江》有“鸾鸟凤凰,日益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④《诗经》中的《关雎·周南》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⑤《诗经》中的《伯兮》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⑥。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古代小说中常可见香草美人的插图。如岳麓书社1993年出版的《三言三拍(足本)》封面以花草和美人为图,程乙本《红楼梦》卷首的插图是石头和花草等。 日月星辰以及土石山川也是中国叙事文中的常见意象。人们常称文人为文曲星,称武人为武曲星。《红楼梦》和《西游记》都不约而同地将石头作为小说的重要意象。《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男主人公贾宝玉即为石头化身而来。其开头是这样: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⑦ 《西游记》也以石头为意象,其首章这般叙述孙悟空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⑧ 《红楼梦》为个人创作之作品,《西游记》为群众集体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之作品。两书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石头化人”的叙事模型,都不约而同地赋予非生物的石头以灵气,且将其与万物之灵的人结合起来,这种现象,当然不能归结于“纯属巧合”。 《三国演义》以蛇、冰雹、地震、海水、虹、鸡等物象为意象。它以青蛇惊扰皇殿作为全书的开头,并将其视为不祥之兆: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来,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须臾,不见。片时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东都城中坏却房屋数千余间。⑨ 《三国演义》集合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它在百姓之中口传若干年之后由文人加工而成,体现着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意象的特点。 《水浒传》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小说这般叙述:“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⑩《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施耐庵根据有关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话本、民间故事和戏曲写成。 无庸置疑,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代表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充分地体现着中国传统叙事意象的总体风格。 形象地表述,可以将“意象”说成是心理印象的回音。不同的心理印象自然有不同的回音,也就是说,不同时空的意象带有各自的特色,特定文化氛围里的意象染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中国文化孕育的叙事意象自然也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正如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所指出那样,中国存在许多形成意象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中国语言是一种时态非原生性的、没有名词数量和主宾词格变化的语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中国语言中可以带上许多宇宙信息;中国诗歌长于意象抒情,可以便利地向其它文体渗透;中国文字历史悠长,可以为一些重复使用的表象层累上新的意义,使之转化为意象。(11)的确,这些有利条件给中国叙事意象系统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也应该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学叙事意象会是中国的文学叙事意象系统的子集,它也仅是世界文学叙事意象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叙事意象有中国地域的特色,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它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长期在中原一带,小农经济、平原、丘陵等特色自然印染其中。从文化方面看,它虽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但基本上属于陆地文化。这些色彩都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中国文学的叙事意象中去。由中国传统叙事文观之,可以看到,中国文学里的叙事意象与地里的收成密切相联系,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关于人的起源方面,中国会有“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之说。从取材上看,中国的叙事意象多取材于自然景观,如前面所述香草石头、日月星辰等等,这也跟中国的农耕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因为农业经济的好坏,收成的多寡,需“看天看地”,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力和地力。人们知道天相能为人们判断风雨的调顺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所以,较多关注“月晕而楚”、“日晕而雨”等天象,较多关注星相的位置。所以,《水浒传》里面会出现天罡星、地煞星、文曲星、武曲星,《红楼梦》里面会出现女娲补天。另外,地质的好坏也与地里的收成直接相联系,倘若地理位置好,可以旱涝保收。石头上长不出谷子,要想收成好,土壤必须有足够的肥力。因此,石头、土壤、河流、水源、地貌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他们设土地庙来敬神,想方设法把顽石点化成金,或化为土壤。故此,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贾宝玉的本身是一块补天石。而在《西游记》里可以看到,齐天大圣乃从石头里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