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文坛,先后由上海开明书店推出了两部长篇小说:1月茅盾的《子夜》和9月王统照的《山雨》,一是以南方上海都市为主要场景,一是以北方山东农村为中心,两小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便有人称其“1933年是子夜山雨年”①。70多年以后的今天,重读长篇《山雨》,不是读出了小说超越了《子夜》的思想深度,或曰王统照比茅盾更为左翼色彩,而是20世纪30年代初现代写实小说的两部经典作品,他们提供给现代小说叙事哪些新的东西,尤其是王统照的《山雨》究竟叙事价值何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一直是作为现代文学史书写急变的都市与农村的宏大叙事的代表作。但是,小说家和小说叙事世界实际如何呢?在王统照的《山雨》里作家自述故事“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②引起我思考的是,以往文学史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典型意义的评价,也都是顺着作家的这些表白进行着发挥性的阐释。作家的小说叙事的文本与其创作动机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呢,小说叙事的真正世界是什么,应该回到小说文本自己的空间里。 一 30年代初,正是左翼文坛大量介绍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欧美批判现实主义理论之时,并且继郁达夫《小说论》、茅盾《小说研究ABC》之后,出现了一批关于《小说原理》、《小说作法》、《现代小说研究》③之类的理论小册子。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小说进入长篇创作的丰收期,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相继问世。王统照的《山雨》集中写北中国的农村的苦难和“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可以说,这是现代中国小说家一种普遍追求的创作原则。其原因有二:一是3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外来侵略和国内各派势力纷争,辽阔的乡村苦难与抗争由南至北的蔓延、伸展,不多的都市向着更加殖民化演变。二是经历了五四个性解放的作家和与当下意识强烈的现代作家共同感受到社会生活激变的迫压,创作必须走出象牙之塔。左翼作家首先发出了“作家必须注意中国现实生活生活中广大的题材,尤其是那些最能完成目前新任务的题材”的号召,并且明确要集中反映“反帝、反军阀、描写英勇斗争的,以及描写农村经济动摇和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没落、广大的贫民生活等五大社会生活题材。”④显然,书写苦难是历史赋予现代中国文学、现代小说家的神圣使命。这样,我们再来看看,30年代初小说家叙事的策略和对现实的处理,王统照在《山雨》中究竟怎样描写北中国农村的现实呢? 小说是从在严冬农闲时北中国农村独有的“地窖”公共空间里,开始叙述故事和交代人物的。小说以20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山东胶东半岛的黄海之滨陈家庄人与事的活动为背景,在陈家村里上层有老乡绅吴清翁练长、乡镇上裕庆商店的老板王经理、及其陈宜斎庄长,其子陈葵园先办学堂起家后在城里做了官;中层有富裕中农奚二叔,其子奚大有、徐利的伯父徐玄和老秀才、终年跑外的戴着绒打鸟帽的杜烈和妹妹杜英、闯入军营混成副官的宋大傻;下层有打短工的魏二、佃户箫达子。这些人物分属二代人:父辈的徐老秀才、吴练长、王经理、陈庄长、奚二叔等,子辈的奚大有、徐利、宋大傻、徐葵园等。小说的故事以这些人物之间亲情、乡情的复杂关系为纽带,穿联了陈家庄在动荡的年代、多灾的年月经历的各种天灾人祸:夏秋两季的苦旱、败兵洗劫的匪灾、各种各样的杂税苛酷、大有遭绑勒索的突来横祸。还有未能逃过灾难先后死去的安土守业本分的老一辈奚二叔、陈庄长等,而在年轻一代中先前就自觉离乡闯荡的徐利,被逼得铤而走险的宋大傻,在一次次打击后不得不离家的奚大有。也写了与二代人相伴的魏二、箫达子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农民。小说中间接地还写了与陈家庄隔海相望的T岛(即山东青岛)已被日本人占领。村里所发生的一切村民朦胧地感觉到“想起了,这些事都是由于外国鬼子作弄的!”小说的结尾,从陈家庄出走的年轻一代聚合T岛,看着大火燃烧的楼房,他们不禁喊出了“烧吧、烧吧,烧遍了全世界”的声音。 这部小说的叙事内容,无论对历史理解的描述,还是作家的主观意图,都紧紧注意现实的记录和阐释。因此,最初人们顺着作者的提示,确定了作品成功塑造了奚大有从守土恋乡的农民,在一次次打击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去,表现了农民觉醒的典型,从而诠释了30年代北中国农村的崩溃、农民的破产和自觉的中心主题。后来的研究者还进一步地挖掘出作品不仅仅是写了农村阶级冲突下的农民苦难,而且还强调作品主题的内涵“要重视小说的反帝爱国思想”。⑤30年代初,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文坛的迅速传播,强调文学与时代历史背景相一致,重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文学看成一系列历史和自然作用的必然结果。现代小说创作基本伴随着这一理论形成的过程而生成发展,王统照及30年代小说家普遍地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小说艺术的叙事空间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世界。它包含现实与非现实两者并不相一致,甚至双重或多重叠加的空间世界。这样,王统照的《山雨》和30年代一批现代小说创作的内容和价值应该从清理复杂的叙事空间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