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代表作 王晖:2007年报告文学在保持总体平实状态的同时,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从描述的视阈来看,去年报告文学在反腐、青少年教育、奥运、新农村建设、军事以及社会底层状态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作品出现,表现出报告文学直击现实的能力和优势。一些知名作家笔耕不辍,如何建明的《冀东大发现》,王宏甲的《为了社会的和谐》《政通则人和》,贾宏图的《曾在风雨中》,黄传会、舟欲行的《中国海军三部曲》,杨黎光的《寻践新路》,孙晶岩的《中国奥运梦,悲壮刘长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梅洁的《大江北去》等等。 丁晓原:我们阅读报告文学大约已经形成了某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往往表现为对能够揭示与剖析现实重大问题有为之作的期待。这样的情势一方面是由报告文学的历史所形成的,夏衍的《包身工》和20世纪80年代颇具规模的“问题报告文学”,给报告文学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影响着在新语境中对这一文体价值的估定。另一方面新世纪社会正在进一步推进的全方位的转型,使社会问题的若干方面凸现得更为紧迫。但是,有些遗憾的是,真正襟怀天下,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理想的报告文学作家,并且以优秀的作品履行自己职志的,不是很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朱晓军和他的报告文学显示出特别的意义。他的《天使在作战》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是:“《天使在作战》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秉笔直书,是近年来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我想这样的评价也适用于朱晓军发表在2007年第10期《北京文学》的《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的疯狂》。《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的疯狂》,可以被看作是《天使在作战》的续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还是陈晓兰,报道的题材还是有关医疗腐败与医患矛盾。读作品时我们的崇敬依旧、愤怒依旧。朱晓军是“战士式”的作家,他突入不无“危险”的反医疗腐败的前阵,以其质直的实证式的调查作业,为我们揭露在阳光下隐藏的一些死角中的黑暗。朱晓军及其作品给予当下“偏甜”的报告文学,导入了不可或缺的辛辣味。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时代的报告,它对时代的实录不仅需要讴歌其在历史的演进中取得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应该对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秩序、人类理想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观照与透视,而且基于文体的独特功能,报告文学在社会的“前沿”阵地上是不应该缺席的。 王晖: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叙说,我更看好去年的一些描述现实中先锋或争议性人物的中短篇,这些作品在我看来已经显示出报告文学的活力和生机。如蒋巍的《王江的意义》、黄传会的《真水无香》、朱晓军的《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的疯狂》、王灵书的《走进黄帅》、张清平的《大爱林巧稚》、侯黎风的《理想主义者李镇西》、胡平的《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和何建明的《传奇美女的极品世界》等。譬如《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的疯狂》,你对这篇作品的评价,我觉得很到位。而《理想主义者李镇西》则为我们活画出一个“另类教育家”的生动形象。一个乡村中学的校长,与学生“吃喝玩乐”,在草地上摔跤、斗鸡、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去郊外远足,在田野追逐,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实践着迥异于一般所谓素质教育的“民主教育”,作品用多个简洁而生动的故事,以及感人而不造作的细节,再现这位真爱和深爱学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篇作品以强烈的现场亲历性所勾勒出的“李镇西”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我们也不妨将这个“理想主义”形象看作是对不那么理想的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一种反衬和反思。《王江的意义》和《真水无香》都在短小的篇幅、平常的故事中分别将一个北国边陲的民警与一个北国海滨的海军舰艇学院教员的崇高人生境界揭示出来。可以说,这两篇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蕴是非常主旋律的,譬如,《王江的意义》要表达的就是“平凡中的伟大”,作品用主人公讲的三句话作为全文三段故事的小标题,它们具体诠释了这种“伟大”的含义,这就是“人活一辈子,要的就是个骨气!”“甘于奉献,这才是最大的志气!”“当警察,最根本的是要有正气!”可贵的是,这样的理念完全是通过对主人公平凡小事的生动描述表现出来。《真水无香》也是如此,它选择的是主人公方永刚的日常“家事”——独特的结婚照、帮助家乡的穷亲戚、做孝子等,表现主人公的质朴无华,笔调简洁、情感真挚,可谓近年来短篇报告文学的难得之作。 丁晓原:报告文学应是一种开放性文体,体现出多样性的存在。2007年的报告文学既记写现实重大的事件、现象,对重要的社会问题作研究性报告,对有害于人类崇高精神的反理性人事进行批判等,同时又能在致力于即时性的新闻人事表层图式的描叙时,关注蕴涵其间的人性、人情以及人的命运遭际等的表现。如《30年,被高考改变的命运》《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走进黄帅》《千金一诺》等就是具有这样意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就整体而言,在人生命运与人性况味的书写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层级。但它们疏离了多见事少见人的制式,更多地注意到了凸现有命运意味与人性价值的诸种存在。命运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个人生命的行旅中。《走进黄帅》的主人公黄帅在“文革”中,是一位著名的“小学生”,其“著名”则全在于政治的一时之需。而“文革”终结,黄帅也因政治气候成为清算的对象,父母也为之累及。历史的变幻导演了个人的命运的沉浮。而人物表现出的可贵的精神品格在于,能不为一时的命运不济放弃对于美好人生的追求,自强不息精神内力使黄帅一身阳光。《走进黄帅》是一出关于个人命运的喜剧。《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在一组命运与人性叙事作品中是最具有分量的。此篇蕴有复调主题,其滋味苦涩。作品既摄录了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群类的命运图景,也状写底层生活者的人性崇高。知青的命运当然是由大时代所规定了的。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但激情过后是漫长而难堪的艰苦岁月。返城的知青在都市各显神通,而留守的则大多在底层生活。命运似乎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的微笑,但他们大多随遇而安。面对他们的随遇而安,历史和读者倒感到有些不安。《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最能打动人心的是高玉珍的故事。冬日深夜知青同伴的恶作剧,彻底改变了高玉珍的命运。长得“又矮又丑”的高玉珍的人生与一个“罗锅”、“拐腿”鳏夫的人生绾结在一起。这种人生似乎是畸形的,但在其间闪烁人性至善的光芒。这可让一些所谓的高贵者相形见绌。 “鲁迅文学奖”与《天使在作战》现象 王晖:2007年,报告文学又一次获得了文学的瞩目。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开奖。在“五个一工程奖”中,报告文学表现不俗,与长篇小说平分秋色,各有17种获奖。而在鲁迅文学奖中,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获得各界一致好评,拔得报告文学奖之头筹,就是这一年里的最大看点。它给予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以多方面的启示,这就是时时刻刻坚守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和文化批判性原则,时时刻刻将艺术的审美性作为报告文学写作的自觉追求。这是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性艺术形式的永恒的主旋律和立文之本,也是报告文学作为高难度写作的终极目标。当然,它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它的凸显,倒是刚好反衬出当下诸多报告文学的本性缺失,因为稀少,所以突出。我感到,朱晓军在写作时所具有的理念是完全应和着经典报告文学的基本法则的,他在“获奖感言”中说:“真正的报告文学是来自时代前沿的、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性的。报告文学是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不论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不能丧失良知和操守。”可以说,《天使在作战》正是因为比较好地践行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够成为近几年来最具震撼力的作品。我记得朱晓军曾经在去年的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上坦言,“我写这篇作品的时候也害怕。因为一些人太有背景。”这一方面道出了先锋性报告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以及作家创作时的真实心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作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顽强和执著,以及为良知而坚守、为真理而殉道的悲壮与崇高。我想,这正是当代报告文学作家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如果说,一些假冒伪劣的“报告文学”在玷污着报告文学的正气与清纯,那么,《天使在作战》则在焕发着报告文学的正气与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