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史上有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现象:废名、林庚、朱英诞,包括卞之琳和早期何其芳,他们的诗歌创作从感觉方式、传达方式、意象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而言,都显得相当“传统”。同时,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史观的阐述方面,他们更是无所顾忌地表明了自己趋向“传统”的立场。但恰恰是这一批人,都被毫无争议地纳入了“现代派”的范围(即便除去《现代》杂志在命名上的影响,他们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中的现代色彩和创造力,也使他们堪当这个“现代派”的称号)。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他们是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以沟通的眼光和创造性的尝试来对待“新诗”的?作为新诗史研究者的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他们、评价他们? 在这个既“现代”又“传统”——或者是因其“传统”更凸显其“现代”?——的诗人群体中,废名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员。因为他不仅有诗歌创作,更有大量的诗评、诗论,以及诗歌史探讨。他的《谈新诗》,不仅直接影响了三、四十年代众多的听讲学生,同时更成为新诗史上一部新鲜独到的评论著作。因此,本文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和“现代”,希望通过解剖一个人的诗歌观念,来考察和总结一个流派的诗学追求和艺术得失。 一、出于“传统”直抵“现代”的诗歌理论 中国新诗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产生的。为了摆脱旧诗的强大影响,初期白话诗求“新”的姿态彻底得近乎矫枉过正。很多人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西方诗歌,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和借鉴。对于那些较为盲目的模仿,废名曾挖苦说:“新诗作家乃各奔前程,各人在家里闭门造车。实在大家都是摸索,都在那里纳闷。与西洋文学稍为接近一点的人又摸索西洋诗里头去了,结果在中国新诗坛上又有了一种‘高跟鞋’。”[1]24 很显然,这个“高跟鞋”的比喻是对应胡适的“放脚鞋样”的自嘲而言的。胡适的“尝试”苦于无法真正摆脱旧诗传统,“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2]172 胡适的本意在于检讨自己脱离旧诗藩篱的不彻底,可见当时诗坛的主流思潮即在于要求彻底摆脱旧诗束缚,写全新的诗,而这个对“新”的评判尺度则直接来自西方。 废名尽管是英文系出身,却不仅没有加入模仿西诗的队伍,反而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的理想是要做出一双既与传统相搭配,同时又符合现代人身份气质和穿着习惯的鞋子。这双鞋的设计,必须而且只能为中国诗歌所独有,因此,它也只能在重新考察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得来。 之所以说废名的思路既很“传统”又很“现代”,是因为一方面他从出发点上就表现出朝向传统而不是朝向西方,这个方向和源头非常“传统”。废名对此很明确也很自信,他说:“真正的中国新文学,并不一定要受西洋文学的影响的。”他将林庚和朱英诞的诗看作新诗的范本,不仅称赞他们的“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且进一步赞美道,“他们的诗比我们的更新,而且更是中国的了”,因此,他们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要重些”[3]185。 但另一方面,废名返身传统的姿态又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他的“现代”就表现在一贯强调的“重新考察”。也就是说,他非但不盲从西方诗学的某个流派,同时也并不是盲目地回到传统。他的考察带着“重新”的眼光,正说明他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这个视角本身就是“现代”精神。也就是说,废名的回到传统不是保守,不是复古,也不是倒退,而是以现代的文学观念重新审视、阐释甚至取舍传统。在对浩瀚的旧文学的整理中,胡适发现了“白话文学”一脉,周作人发现了晚明小品,而废名则以现代的眼光照亮了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他们这样主动地重释和取舍传统,虽然各自的发现不相同,归依的源头也不一样,但就这个做法本身的性质而言却是一样的“现代”。他们都不为传统所禁锢,而是以主动的姿态突入传统,在传统中发现新文学的新生机。 废名为什么找到了晚唐作为诗歌“文艺复兴”的源头?或者说,他究竟在晚唐诗风里发现了哪些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因素?我认为,他首先找到的是使“诗”之为“诗”的本质特征。 在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作者看来,新诗之“新”在于“诗体大解放”。他们讲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4]138 把重点置于诗的语言和形式的层面,却忽略了诗之为诗的本质特征。这也就是梁实秋为什么会提出初期白话诗“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5] 这一批评的原因。而提倡晚唐诗的废名恰恰对此做出了反拨,他在考察了晚唐诗的基础上,给新诗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如果要做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已往的诗文学,无论旧诗也好,词也好,乃是散文的内容,而其所用的文字是诗的文字。我们只要有了这个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写我们的新诗,不受一切的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我们写的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就是所谓自由诗[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