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变迁与文化选择 李志峰/王长喜 中国学术职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在国际比较中缺乏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高深知识的控制和垄断的能力比较弱。中国学术职业从专业化的维度判断,仍然处于准专业状态,中国学术职业面临着专业化的要求。在影响中国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和文化选择中,政府、市场、高等学校、学科等都是重要的制度变量。政府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主体。立足于高深知识创造和发现的制度需要政府做出宏观安排。市场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学术职业的分工,影响着学术职业的使命,影响着制度设计和安排。高等学校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主要力量,为学术职业提供庇护,使学术职业能够独立地完成其使命。学科是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础力量。按照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学术制度的设计与安排是从下而上的,大学的管理基础是基于高深知识的发展,大学的制度设计是基于学科制度基础上的再设计。学术人员先归属于学科,然后再归属于学校,因此,学科制度对于学术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学术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高深知识发现、传授和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学术职业特有的学术文化,它由许多更为具体的科学文化组成,其中包括:自由探索的文化,勇于批判的文化,大胆创新的文化和严谨求实的文化等等。 摘自《江苏高教》(南京),2008.5.1~3 从百年诺贝尔奖结果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杨彬 以107年来诺贝尔奖中科学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和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及其成就体现出的六个方面特点: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在研究型大学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在诺贝尔的自然科学奖中,314人的获奖成果是重大科学发现,占61.21%,117人的成果是重大理论突破,占22.81%,82人的成果是重大技术与方法发明,仅占15.98%,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发展基础研究,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诺贝尔奖成果是学术传统积累的结果,学术传统是由研究团体内的杰出科学家为核心,以共同的研究范式为基础,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慢慢形成的;诺贝尔获奖者的主力军是青年科学家;跨学科的获奖成果呈上升趋势;诺贝尔科学奖突出原始性创新研究。文章指出充足的资金投入、致力于基础研究、优良的学术传统、创设青年才俊的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发展、鼓励原始性创新是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顶尖科学家的重要条件。 摘自《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63~65 防范学生贷款违约风险的基本策略 ——基于国际研究的经验 廖茂忠/沈红 本文归纳了世界各地学者近3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研究者们提出有效防范违约的主要措施包括:(1)对借款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促进借款学生学业上的成功。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如何,能否按时毕业离校,或离校时是否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偿还贷款。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离校后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不同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而还款能力是学生偿还贷款的基础。(2)建立有效的贷款管理回收机制。由于学生贷款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为应对高等教育的财政困难而发起的,在金融体制并不完善的国家,学生贷款制度的设计者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推进学生贷款,扩大学生贷款的覆盖面。对于如何回收学生贷款往往考虑不周,如何应对学生违约并没有进行周全设计,从而导致学生贷款的效率低下或不可持续。(3)减轻学生债务负担。合适的还款负担应该以每月或每季度的还贷款额度不影响借款者基本生活为底线。(4)建立学生贷款担保机制。贷款担保是保障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不仅仅解决了银行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而且也增加了学生还款的责任感。(5)建立违约约束机制。(6)重视早期干预和提供便利的贷款咨询服务。借鉴国际学者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学生偿还贷款的现实状况,本文提出防范学生贷款违约风险的基本策略:第一, 在国家助学贷款运行制度上,要建立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第二,加强信用教育和诚信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摘自《教育评论》(福州),2008.4.153~157 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 王秀平等 本文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情”分为6个维度: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焦虑、学习策略、自我评价以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全日制大学本科生,采用按专业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5所不同类型高校中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4330份,回收有效问卷4123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男、女生分别占50.2%和49.8%;各专业所占百分比与总体结构基本一致。总体的调查结论是:学生初步树立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学习目的明确具体,但相对浅近;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部分学生对专业和学习的兴趣不足;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暧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最突出的是“就业形势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和“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不高,主动利用学校学习资源的意识不强;学生喜欢创新性活动,但在学习中探索和在研究中学习的观念不强,训练不够;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不高,满意度较低。同时,本文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成绩的学生群体,进行了差异比较,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现象。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北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还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培养重点建设院校学生的专业情感和改进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2)提高一般院校学生的抱负水平,强化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3)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如理科的课业负担、工科的专业情感、医科的课程兴趣、教育类的理想信念等;(4)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和学习指导;(5)女大学生学习状态和自身角色定位的研究;(6)在高校教师中如何开展“学”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