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就大学而言,总书记的讲话不仅要求大学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大学端正办学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的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大学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必须从对国家负责的使命高度认识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重要性 近现代世界进步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学的兴衰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强国。从中世纪早期到现在,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兴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不可替代并成为国家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英国仗着牛津、剑桥、伦敦等大学的优势,使得这个人口不多、资源亦不丰富的岛国至今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凭借研究型大学在19世纪崛起,二战后又再度复兴;19世纪日本靠一批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竞争取胜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美国如果没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则不再有人才优势,继而也就不再有科技优势、经济优势,终将不再有大国优势。在竞争力、科技创新力、高素质人才和大学教育这根竞争力链条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实力及其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国家竞争力高度相关。为此,大学实力的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实力的竞争。谁拥有高水平大学谁就拥有国家竞争力,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所在。 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败下来的无疑是那些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落后的国度。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我们尚未有效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导致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科技生产力水平不高、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不高。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基本上没有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原始性发明创造。反思近百年来为什么我国缺乏带来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发明创造这一严峻问题,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和希望投在担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使命的大学身上。大学是什么?大学是最不能仅仅代表自己且与国家利益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类组织,大学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梦想和希望。大学密集生产科技知识和集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属性,使之成为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重的脊梁,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高地。在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社会,没有科学技术和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国家的强盛就无以为靠更无以为继。可是有多少大学有如此沉重的使命意识?现在的大学在关心什么?会从国家兴衰、民族振兴的高度去思考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吗?缺乏国家意志只会一味要求国家关照并责怪政府关照不够的大学,能期待其主动去改造和重构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并把所有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上,放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承担上?如果大学不站在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环境的大背景下,从对国家负责这样一个使命和战略高度,去认识并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我们充其量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教学层面东修西补,而不会有真正直击陈旧人才培养体系要害的整体性、系统性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也就会落空。 二、大学必须承认尚未建构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成的培养体系 谈及这个问题,不得不再援引钱学森和丘成桐两位科学大师对我国大学存在问题的尖锐批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否则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两位老人的话我们不爱听,可他们发出的确实是恨我不争的逆耳忠言。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有些著名校长亦发出了同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质疑: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大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大学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树国校长坦言道: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他们的呐喊和忧虑,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良心更是对祖国的忠诚。 在哈佛学院执教30余年并任哈佛学院院长8年之久的Harry Lewis教授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尖锐批评哈佛:由于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的竞争,只顾追求所谓的卓绝,忘记了对本科生的教育宗旨,忘记了教育年轻人如何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失去了大学的灵魂。一所以培养杰出人才而著称于世的大学尚能如此反思自己本科生教育的不足,联想到我国大学的现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冷静反省和剖析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如果连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都不清楚或不予承认,又怎能做出改变人才培养旧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新体系的重大选择?恕我直言,创造型人才培养问题严重或许将会日益严重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没有对自己存在不足的认识,怎会有求变的清醒和决心?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多方面成就斐然贡献巨大。但我们现在是站在世界激烈竞争的舞台上,必须参照比较的是世界大学所作贡献的高度而非自己过去所作贡献的低度。否则,我们怎么与时俱进奋起直追? 如果用“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这样一个创造型人才的标准去观照大学,我们有多少大学敢说自己在培养创造型人才并且还数量颇多?如果科研水平不高、原创性成果少反映的是我们大学及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创造”方面的问题,那么在“有创意”和“善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乐观的。比如,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严峻,我们大学是否发现了并力图改变“大学生忙就业的多,想创业的少”、“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多数人甚至连创业的意识和勇气也不具备”这一人才培养缺陷?试想大学毕业生中有5%~6%的人具有自主创业能力,而每个创业者平均吸纳20名~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待业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相较美国大学我们差距甚大,享有盛名的微软、雅虎、Google等都是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我国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校期间鲜有创业者即便毕业生也少见创业者,更不要谈创建有全国或世界影响的大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