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4-0069-03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有目共睹。究其根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原因跻居其中。这种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它与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为目的,用于本科以上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方式,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研究生的培养,也包括工业“论文博士”的培养;后者则主要是指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用于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指导方式、培养途径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 一、日本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移位的动因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文化教育上受中国影响甚远,自古就有“学在官府”的传统,所授内容多为中国古典著作《周易》《礼记》等。①直到近代明治维新时期,以东京大学的成立为标志,日本高级人才的培养才由官学转向私学,由理性主义转向实用主义,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工业复苏、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日本工业在二战期间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后为迅速使工业复苏,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日本采取“拿来主义”,向欧美看齐,开始了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已经完成了经济的基本恢复,到60年代日本的GNP年增长率已经达到10%左右,进入了经济调整发展时期。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国际性竞争,工业界迫切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相应地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在1957年颁布的《新长期五年计划》中,预测到该计划的最终年度(1962年)将缺少8 000名科技人员,因而决定从1958年到1960年分3年实施增招理工科大学生的计划。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颁布后,文部省又决定,从1961年年度开始,每年增招理工科大学生1.6万名,以满足在经济发展中所缺少的17万科技人员的需求,随后又修改为1961年至1964年每年增招2万名。②不仅学校积极承担为工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工业自身也发挥潜力,建立了大批的实验室,引进高科技人才为教师,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所需人才。 2.毕业生实现职位升迁、学术发展的主观选择。受终身雇佣制的影响,日本工业十分注重学生的第一学历——学士学位。根据日本招工中心对888个企业的调查表明:57.4%的企业认为具有学士学位的雇员潜在能力高;36%的企业是从人事结构上考虑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③工业所需员工多是从本科生中录取的,甚至招工条件还限制他们所毕业的大学,让他们从最年轻时开始参加企业事务,辅之以单位内部的高级训练,以便成为企业所需要的特定规格的人才。这种选拔是储备人才的主要方式。虽然一部分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由于拥有专业能力在公司受到相应的重视,但整体上公司职员仍以学士学位获得者为主。这些年轻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较早地参加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成为公司忠诚的一员,并通过公司内部的培训参与到公司的科研中去,在工作一定时间并有了科研发现之后,最终通过提交一篇高质量论文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在学校追求博士学位的,普遍被认为“增值”很少,相反,他们因过度专门化,而被企业排斥在外。 在大学里亦是如此。在日本大学中任职,不是美国或欧洲所需要的博士学位,而是从做一名助教开始。每一所学校挑选它最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在其本科毕业后先做助教,当教授的“徒弟”,通过多年的努力晋级为教授,同时学术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非是学术生涯中的初期阶段,也不是职位升迁的必经之路。 二、日本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大学与工业,这两个原本关联不大的有机体在日本现如今成为一对亲密的伙伴,共同肩负起了育人的职能。育人是大学亘古不变的职能,而工业兼职育人却是由于日本战后经济要求复苏、并寻求自身强大的附属物。具有日本特色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 1.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占据主导,工科备受重视。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以国家需求为取向、培养社会需要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日本大学鉴定协会于1955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标准就十分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应用能力:硕士教育是训练未来的科研工作和培养专业人员,使其具备在一个学科内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博士教育继续开发独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科研能力。④在学位要求上,《日本学位规则》规定:硕士学位授予知识面广、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精深的常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者;博士学位授予依靠独立研究而开拓学术新领域,为提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并具有在专业领域内指导科研能力者。⑤ 日本大学崇尚实用科学,这与欧美大学把经典著作阅读放于核心位置上不同。尤其是工学,一直是大学里最受重视的学科。日本新制研究生院设置于1950年,至1976年已经发展成熟,研究科总数为583个,其中工科为68个,是数量最多的。学习工科的硕士生增长也相对较快,1960年占14.7%,到1973年增长至39.2%。⑥工科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特权”。如日本大学招生是由各个讲座来执行的,时间上没有统一规定,而工学往往提前举行,使学生有选择继续深造或是进入工业的机会。一个讲座每年约招收3名研究生: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工学硕士生很容易招到,因为持有硕士学位证书比本科更好找工作。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发现:日本工业中“所有董事的大约50%有工学资格”。⑦ 正如多尔和沙可在《日本人怎样学会工作》中所说:“日本没有几个牛津,也没有几个剑桥。……他们开始就和法国的大学一样是英才主义的,而且它们是为认真地进行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创办的。”⑧日本大学自创立之初,就从来没有把绅士、牧师当作培养对象,也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场所。日本大学就是为国家服务的,这种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促使日本将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连结,甚至移位于大学之外、工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