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2-0077-10 一、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概况 清末,少有的几所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都比较单一,学校收费比较少,多依赖官府的资助。由清末留日学生回国组成的中国公学,因经费奇窘,求助无效,捐款无门,干事姚洪业自杀以激民心,希望“贵者施其权,富者施其财,智者施其学问筹划”,共同维持扶助中国公学。最终,中国公学还是由两江总督端方允于丁未年(1906)起每年捐银一万两千元,又拨吴淞公地百余亩为校址才得以创立。次年,又得到大清银行借助银十万两为建筑校舍之用。后来湖北、浙江、四川、江西各省相继补助常款,故宣统末年中国公学每年有常款两万余元。①复旦公学创办时,周馥任两江总督,即奏准拨发一万两银子为学校开办费,吴淞官地七十亩为建校地址,并暂借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舍,1907年两江总督月拨银一千四百两作常年经费,自此,复旦公学的基础才得以奠定。但是清末对私立高等教育并没有专门的鼓励政策,私立大学得到官府的支持完全是创办人努力的结果或依靠创办人与地方官的私人关系。 民国以后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增多,社会捐款成为私立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随着学生缴费逐步提高,学费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收入,同时,政府开始制定政策给予私立大学以物质支持,并逐步规范化和强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资助与奖励私人教育事业被列入宪法,从1934年起,教育部还设立私立大学的补助专款。因此,政府补贴也是私立大学经费的一项重要来源。笔者结合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统计资料,对私立高等学校的融资状况作一简要分析和说明。 根据表1数据,我们可以绘出民国二十年(1931)国立、省立和私立高校各项经费收入分别占学校总收入的百分比柱状图。还可以绘制出民国二十年全国私立高校的办学总经费中各项收入来源之百分比饼状图。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私立高校的融资概况大致如下。(1)国立高校、省立高校和公立专科学校的经费中政府拨款分别占学校总经费的81.94%、95.19%和97.67%,而政府对私立高等学校的补贴只占总经费的5.98%,说明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由学校的创办人来筹措。因此,学校的创办者或校长的活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全国私立高校得到的捐助款达全国公私立高校所得捐款的78.3%,说明经费自筹的私立大学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在私立高校的整个经费总收入中占49.8%,将近一半,则说明社会捐助是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3)私立高等学校学生所缴费用在全国高校的学费总收入中占到84%,在整个私立高校的总经费中占20.08%,分别是国立高校、省立高校和公立专科学校的7.8倍、6倍和8.8倍,说明私立高校学生缴纳费用远比公立高校要高。虽然这部分收入在私立高校的全部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最稳定,是学校经常经费的主要来源。(4)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多样化。从1931年私立大学的总体融资情况来看,政府拨款、财产收入、捐助款、学费、杂项收入分别为5.98%、11.68%、49.80%、20.08%、12.65%,学费收入只占到1/5多一点,与今天的民办高校几乎完全依赖学费相比,其融资结构更为合理。 二、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 近代中国满目疮痍、战乱频仍,在大多数人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私立大学仅仅依靠学费收入很难维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近代中国的私立大学积极开拓其他融资渠道,不仅想方设法进行外源融资,还能凭借学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内源融资渠道。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外源融资渠道大体上包括社会捐款、学生缴费、政府资助、庚款补助、银行借贷、发行债券等,内源融资主要有基金利息、校产租息及校产经营与运作收入。 1.社会捐款 社会捐赠有直接捐赠和建立专项基金两种形式,来源包括个人捐资、公私立团体捐助、企业集团的投资或捐资以及海外侨胞、国际组织、国外财团和热心教育的富翁、人士等的捐款。社会捐赠是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几乎所有的私立大学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社会的捐助。由表1可以看出,私立大学获得的捐助款在学校总经费的比例高达49.8%,特别是在学校开办之初期,没有学费来源,又无政府部门的资助,能否获得捐款对学校来说十分重要。 南开开办之初,得到社会人士捐助8万元,李纯的遗嘱捐基金50万元(实收到10万元),理科得袁述之捐7万元,民国十年至十四年得李组绅捐办矿科款15万元,图书馆得卢木斋捐10万元,书两万册,李典臣捐赠个人收藏中文典籍七百册。③随着南开社会声誉的提高,开明富商、大资本家纷纷解囊相助,甚至军阀、官僚、政客为捞取政治名声也捐款给南开,另外,国内一些公、私立团体如北洋政府交通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谭真工厂、交通银行总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等都给予南开捐款,就连国外的洛克菲勒基金从20年代起也有不少资助。 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捐款成员的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早期的捐款人主要是拥有万贯家财的开明富商和乡绅。2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民族资本家、商人和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开始捐助私立大学。其中,有的是直接捐资创办大学,比如陈嘉庚毁家创办集美、厦大,张謇创办南通师范学院、南通大学,潘序伦创办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1940年建校的中国纺织工学院是由以经营面粉、纺织起家的中国近代著名企业集团——荣氏企业申新九厂兴办的。有的则是通过捐资给那些办学较为优良的学校来支持教育事业。比如,前面提到的荣氏企业对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许多私立大学都给予了资助。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是私立大学的热心资助者,曾经为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光华医学院等多所私立大学提供了较大数额的经费捐赠。例如1919-1920年,广东光华医学院扩建校舍,南洋兄弟公司总经理慨捐2万元,从而使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民国以后,许多军政要人也加入捐款者的行列,如南开大学曾接受过阎锡山、黎元洪、徐世昌、张学良等人的捐款。张学良不仅为南开的满蒙研究会捐银洋500元,还于1928年认捐20万元,分十年交付,作为南开大学发展基金。④这些捐赠者中,虽然也有沽名钓誉之徒,但是振兴中华、教育救国的爱国主义情节是大多捐赠者捐助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