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状况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集中就业特点突出 要比较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必须首先比较中美总体的就业形势。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进行中美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必须把握的一点。 就业市场总体状况 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美国高素质劳动年龄人口的不足,这使得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美国的第3亿个人诞生。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美国人口最早于2043年达到4亿。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发达国家中相当罕见,但3亿人口的总量仅是中国的零头。而且从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入口看,中国有9.99亿,美国仅2.28亿,特别是经济活动人口,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为76.2%,有7.6亿人,美国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很高,达到70.8%,但经济活动人口仅有1.6亿。在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而美国的这一数字分别是96.5%和60.4%。 从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看,中美两国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目前,我国的就业入口总量大约是7.4亿,而且每年以700万的速度递增;美国就业人口总量仅1.5亿,劳动力增长缓慢,每年仅有30多万。也就是说,我国的就业人口总数是美国的5倍,劳动力年增长率是美国的近20倍。在就业大军中,我国农村劳动力入口占57%以上,而美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仅占7%。从就业结构看,我国29.3%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美国这一比例是83.4%;我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49.1%和21.6%,但美国从事农业和制造业人口之和仅占16.6%。当然,两国的登记失业率大体接近,我国是4.3%,美国为4.7%。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为高学历入力资源的丰富会刺激或促进高人力资本市场的成熟,同时,就业结构的差异也增大了中美两国大学生就业的比较难度。但从一些基本的数据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异同。 首先,从近几年毕业生总量看,我国在2001年以前远远低于美国,但经过短短7年时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变成了美国的近两倍。最近10年,美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比较平稳,平均增速在2%以下,而我国则呈持续快速发展的增长势头,平均每年净增20%以上,特别是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46%。 关于毕业生就业率,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机构能说得非常精确,包括联邦和州政府教育部、劳工部,没有一个机构能精确或准时地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找到美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数据,笔者不得不在查证大量资料无果的情况下求助于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庆幸的是,在美国,不论是政府或民间机构,其服务意识都比较强,他们在问明笔者的用途后,把他们刚刚调查统计到的就业率数据告诉了我。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统计,2004年全美高校毕业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为49.8%,离校6个月以后的就业率为76.1%,当然,这一数字不包括19.8%的考研升学率。而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论是体系还是制度都比较完善,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7月初或9月份的初次就业率和年底的就业率都比较完整。从初次就业率看,我国一般保持在70%以上,即使扣除10%的考研升学率,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离校时60%的就业率也远高于美国。当然,离校6个月后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与我国基本相当,都保持在75%左右,但加上考研升学的之后,美国为95.9%,我国为85%左右,差距逐渐显现。从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表现出集中群体就业的特点,而美国高校毕业生是分散的个体就业。 存在问题 中国供需矛盾突出,美国个体竞争压力大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短期内毕业生总量猛增,但就业工作进展平稳顺利,基本没有形成社会问题。但我们也应看到,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错综复杂。 需求方面: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增幅高和社会有效需求增长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需求不平衡。产业发展过快和产业减员过快的矛盾同时存在,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由60.1%下降到49.1%,第三产业由18.5%上升到29.3%,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应用性强的工学类专业、技术类专业短缺,而一些夕阳产业的相关专业出现过剩。就学历层次需求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持平,高职高专生供大于求。三是“晴雨表”效应增强。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导致了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天然滞后性又加剧了社会需求不平稳的状态,二者有联系又有对抗。四是信息不对称。这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性,一方面是有效信息不足,另一方面是垃圾信息充斥: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岗位很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挑选到合适的人才也不容易。五是需求错位。由于错误的市场信息不断出现,如毕业生过剩、文科生需求失衡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人高消费现象;同时,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客观原因需求稀缺,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六是就业歧视时有发生,包括性别歧视、生源歧视、学历歧视、相貌歧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