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8)03-0083-14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职业(academic profession)特指大学教师群体的职业①。研究中国学术职业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其规模位于世界各国前列,而且在于其特殊的学术生态环境,造成学术职业的某些特质。现代大学源自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当现代大学从欧洲传到其他国家时,它与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系统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特质的高等教育系统②。在不同特质高等教育系统中产生的学术组织和学术职业,也拥有特定社会赋予它的某些特质③。 中国大学组织和学术职业具有什么特质呢?中国高校除承担着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外,中国高校和学术职业的特征有:高校毕业留校任教情况普遍,教师学缘结构单一,教师跨行业和跨院校流动性弱,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度低等。④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根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截至1997年年底,在高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本校本学科、本校非本学科和非本校毕业的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和62%。在办学层次和水平较高但为数不多的院校中,由于它们从学术水平出发选择教师的范围比较窄,因此,本校本学科毕业教师所占比例更高,甚至出现几代师生同校任教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现象。⑤ 学术的开放性或封闭性对于学术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术开放性有利于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大学教师学术背景上的多样性,就如同生物学上的“杂交”,具有一定的优势;反之,学术封闭性则不利于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大学教师在同一个机构学习和工作、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被称为学术上的“近亲繁殖”(inbreeding)。一些国家大学发展的经验表明,小规模的大学“讲座系统”(chair system)采取学徒培养模式,这种封闭的学术生产系统容易产生学术近亲繁殖和学术裙带(nepotism)问题。由于封闭学术系统不利于开展学术工作,因此,小规模的讲座系统后来被较大规模的讲座系统所取代。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从19世纪就将教师的近亲繁殖率降低到30%以下⑥。另外,在国外许多大学建立了一些学术制度,例如对毕业生留在本校工作予以限制、“非升即走”(up or out)、在较大范围公开招聘教师、建立有利于学术人员流动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等,以鼓励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限制“近亲繁殖”。一些德国和美国大学规定,教授不能从本校教师中产生,必须从校外教师中聘任。为了促进教师的竞争和流动,一些国家改变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如英国高校已经废止了教师永久性任职制度,日本高校改变了教师过去公务员的身份⑦。 本文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我国高校是否存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如有,程度如何?学术职业的流动性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教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高校教师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轨迹,揭示我国学术职业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术职业的多样性,单一的学术职业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在分析学术职业时,至少要考虑学科、学校类型、职称等因素⑧。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既把样本作为一个总体进行分析,也根据需要把它进行分类分析。 二、高校教师学缘关系分析 “学缘关系”是指大学教师学术理论体系中相对稳固的亲缘关系⑨,或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获得学校的构成⑩。“学缘”通过大学教师的“学历背景(educational background)”来反映。如果一名教师工作的学校与他接受教育的学校不是同一所学校,那么我们就认为他的学缘结构是多样的;反之,如果一名教师工作的学校与他接受教育的学校是同一所学校,那么我们就认为他的学缘结构是单一的。如果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单一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就意味着学生较少地从他们的教师那里获得具有差异性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我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为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为了研究高校教师学缘关系发展状况,在《北京市高校教师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包括他们获得每一个学位的始学年份、获得年份、就读机构和所学专业等。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获得了22所高校的3220份有效问卷,其中重点大学11所,有效问卷1919份;一般大学6所,有效问卷822份;高职高专5所,有效问卷479份。详细的高校样本信息如表2-1所示。
(一)教师的学历结构 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是描述高校师资力量的一项基本指标。欧美高校教师接受教育的背景具有学历层次高的特点。许多大学将接受过本科领域的最高学位(如哲学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作为教师的任职资格(11)。中国从1980年实行学位制度,之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位制度的建立对于提升大学教师学位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大学教师职业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学位水平仍然偏低。利用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我们计算了被调查教师的学历结构,如表2-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