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模式 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教育投入模式,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有三种:(1)日本和韩国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明显低于与其经济发达水平相应的国际平均水平。日本2003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仅为3.65%,韩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为4.62%。但是这些国家私人教育支出较高。(2)欧洲福利国家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高于相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但是私人承担的教育经费比例很低。典型的国家为法国,其2003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为6.02%。(3)美国模式。其特点是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同时私人部门包括家庭等分担的教育经费比例也较高。 更加深入的分析发现,实际上各国在初等教育或初中教育的办学体制和财政体制方面的差异较小,而导致彼此差异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的投入模式和发展路径的不同。日本学者金子元久提出,欧洲的高等教育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垄断,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欧洲高校的经费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支出,家庭的直接负担比例极为有限。对于美国来说,其高等教育分为公立部门(主要是州立大学)和私立部门。从本科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前者约占7成,后者约占3成。在成本负担机制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但是,由于美国高校的学费水准较高,成本分担机制中个人或家庭的负担比率也同样处于较高的水准。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高校学生总数中私立大学学生占据了极高的比例(70%-80%),从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私立大学经费基本依赖学费收入,国立大学也需要缴纳较高的学费,所以个人或家庭的负担比例处于较高水平。[1] 印度学者泰雷克(Tilak)曾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与传统的福利国家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不用说传统的主导了欧洲经济体——包括英国、瑞典、瑞士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那种国家在教育提供中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发展模式。”[2]
在国际比较视野下,高等教育投入模式的差异与各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外在约束条件相关。根据金子元久的分析,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各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历史时期出现了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膨胀,在国、公立大学无法充分满足现有升学需求的状况下,私立大学填补了过度需求的缺口,同时也正是这种过度需求的产生为此后私立大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3] 其次,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用来复制本社会精英阶层的工具,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背后的各种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角力——特别是精英型机构原有的掌控权力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路径以及教育财政的模式。美国精英型私立大学的经济基础在于其基金(endowments)制度及其背后强有力的财团支持,这是允许其社会精英阶层将庞大的财力资源置于公共视野之外而进行本阶层复制的制度化安排。在大众化进程中这些精英型机构的核心经济基础和治理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更加民主化的改变;与此同时,公立(州立)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两年制社区学院成为美国扩张高等教育机会的先锋。而在公立高等教育体系中,又进一步分层,最为典型的是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提出的由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社区学院系统组成的三层体制,分别对应于精英性与公平性的教育需求。与此相比,日本从帝国大学时代发展而来的精英型国立大学的格局在大众化进程中也受到了保护,政府主要采取了允许私立大学设立和扩充的战略增加高等教育机会。 在国际比较分析的框架下,从教育财政和提供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简单地说具有“大的非公共投入,小的非公共部门”的特点,也就是以公立学校强烈依赖非公共投入、民办学校发展迅速但是规模有限为主要特点。根据2005年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我国普通高等院校3l%的资金来源于学杂费收入,只有41%的资金来自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而2006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体在校生的比例在普通本专科仅为15.92%;2005年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在普通高等院校仅占7%左右。 因此,我国为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进行总体制度设计的任务是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审慎和广泛地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国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和财政支持体系建设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根本性的制度设计挑战:第一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精英型学校和大众型学校,政府和市场的财政责任应该如何划分?第二是对于“小的非公共部门”,未来是应该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还是进一步增强非公共部门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吸纳社会资金的核心渠道?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国不可能仿效欧洲福利国家模式,特别是不能重回“政府包办教育”,完全由政府承担教育支出的老路。即使在当前国家财力大为改善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来说还是过于“昂贵”,不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