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418(2008)02-0026-03 学术职业(Academic Profession)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学界,在西方语境下,对其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将学术职业界定为“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1],马丁·芬克斯坦将其界定为“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的、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波动的、遵循共同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2],都可以视为对学术职业广义上的理解;狭义的学术职业则专指在大学里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这一职业群体的“主要精力和生活重心是教学和研究、出于知识自身的目的追求知识、通过国内和国际专业协会建立声誉,职业回报和职业流动性随着职业者持续不断的强化专业化程度而增加”[3]。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理解,学术职业总是围绕知识而展开的,这与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博耶从学术的功能出发,将学术概括为“发现知识、传授知识、综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四个方面的观念是契合的。学术职业本身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虽有其物质性的一面,但马克斯·韦伯关于“以学术为志业”[4] 的表述,则表明精神诉求实为学术职业的根本追求。 从历史的向度看,西方学术职业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并经历了不同的演进阶段。但其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则是从事学术职业的学者,作为理智共同体跨越时空的学术品性,国内学者方文将其表述为“了解生存的世界,探询现象背后的真谛,完善人类物种生存境况的功用诉求,引领人类的发展;同时对现状和既定秩序秉持理性批判和怀疑精神以及对更为理想境况不懈追求的信念”5]。 一、研究漂移现象对学术职业根基的动摇 对高深知识不懈探究的学术诉求是学术职业的本质特征,即使在发生现代转向后,研究与教学成为学术职业的两翼,但两者的结合也是要围绕学问而展开,意在使研究活动成为一种恰当的教学模式。为此,仅仅围绕学问开展研究,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也就成为大学教师职业定向时的核心价值取向。按照波伊尔的观点,“学术水平并非一种奥秘的附属物,而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所有的教师都应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作为学者,他们必须继续学习,并认真地、不断地为拓展知识而工作,这对本科学校的活力和生机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教授们并非都是或应该是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但是他们都应该是一流的学者。这意味着,他们应当与本专业的发展并进,了解本学科的文献,并熟练地将信息传播给学生”[6]。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大学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内的学术造诣是决定其学术地位的关键因素,并成为衡量其学术职业生涯能否取得成功的最终尺度,而研究的有效开展则是提升学术造诣的根基。 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漂移现象的出现,传统上统整的学术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危机,进而引发了大学教师职业定向时的焦虑与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术职业的根基。哈罗德·珀金在描述现代大学时说到,“在现代社会,大学已从中世纪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现代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导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大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7]。这是对作为学术职业主要栖息地的现代大学最广为人知的表述之一,高度概括了学术职业围绕知识而展开的学术品性及时代特征。但是,现今等级森严的科层化大学系统正在加速分化,日益明显的研究漂移现象是其基本表征。这一趋向的日渐深化,使得大学教师在进行学术职业定向时,不得不面临价值取向与现实境况之间出现的巨大沟壑,这不仅使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矛盾与不安,学术职业自身也开始充斥着紧张并日渐分裂,使得学术职业的未来走向变得更加捉摸不定。 伯顿·克拉克在对美、英、德、法、日等五国大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后,在其《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研究漂移(Research Drift)这一现象。“现代科研的需要,强行规定,越来越多的科研份额变得安排在承担教学系统的系之外,而且进一步安排在大学之外。这些地方,可能有或者可能没有它们自己的教学形式和科研学徒的参与,它们明确地把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的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这个趋势叫做研究漂移”[8]。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研究漂移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学术研究虽仍在大学内进行,但是研究已与教学分离。具体可以表现为某所大学内研究系统与教学系统的分离,导致同一大学内学术职业的分化;或者是从整个大学系统来看,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研究型大学控制了研究资源,把握了学术话语权及学术走向,从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实质上的垄断地位。其二是,学术研究干脆不在大学内进行,而在大学系统之外另外形成独立的研究系统。如法国在大学之外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科研系统,以及日本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工业实验室——法国大学系统声誉远不及高等专科学校、日本大学研究生院被形容为“空洞洞的橱窗”[9],都形象地反映了研究漂移对学术职业所造成的影响。 研究漂移现象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定向及学术职业的未来走向影响极其深远。学术职业的演进历史已清晰地表明其一以贯之的对知识无限探究的高远精神境域,“以学术为志业”,蕴涵了学者阶层献身于学术,以反省观照人类自身和促进社会和谐共进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在现代学术体制中,大学教师必然要栖身于某所大学之中,才能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当前大学系统的急剧膨胀,使得学术职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管理主义、问责制、大众化、公共投入的削减、职业阶梯的冗长,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大学教师对所在大学的忠诚度,大学教师对学科的忠诚度高于对学院的忠诚度这一传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研究漂移现象使得学术研究集中于极少数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或是一所大学内部的某一“上层”部分,甚至是游离于大学系统之外,这与学术职业传统上统整的精神内核相悖离。学术研究自身已从大学系统的大部分漂移出去,“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诉求对众多大学教师而言,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现实制度根基,已成飘忽不定的空中楼阁,这进一步导致学术职业日渐走向分裂,并加剧了学术职业自身的紧张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