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组织的成长要经历生成、成长、成熟、蜕变四个阶段,[1] 成熟阶段是学科组织成长生命周期当中的最高阶段。挖掘学科组织成熟期的表征,可以为我们判断不同学科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为制订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学科评估的标准提供依据。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依据其颁布的一套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各学科的发展数据和专家的评审打分,并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评选出来的代表国家各个学科门类中发展较成熟和完善的学科。本文试图运用组织成熟理论,结合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共性特征的调查,从而总结学科组织成熟的标志,为我国学科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从时间维度看,学科生长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结合学科组织自身的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处于成熟期的学科,学科组织结构日趋精致化,同时形成了独特而又稳定的学科文化,各项能力已经发展成熟并保持稳定,表现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通常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所以此时的学科不但具有持续的知识产出能力,同时这种能力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准上。 国家重点学科调查与特征分析 我们认为,组织的一般情况包括组织的年龄、规模、成长率、核心任务和面临的挑战。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形式、规范化、集权化和层级数目。[2] 基于此,本文将尝试从学科组织的一般情况和组织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学科组织的成熟期,并从学科组织结构因素当中,总结学科组织成熟的表征。 根据以上研究角度的考虑,我们依据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211工程”重点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名单,首先对不同门类、不同地区的500个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三个部分,分别针对学科目前的一般情况、学科成长过程中的因素和学科带头人对于学科成长问题的看法进行提问。迄今为止,已回收问卷159份,其中有效问卷158份。在回收的问卷中,自然学科占80.4%,人文学科占19.6%,两大学科门类回收比例与总体样本结构相当,总回收率约为31.6%,保证了回收样本数据的代表性。而其中选择成熟期的学科样本数量为113份,以下分析就基于这113份成熟期学科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 1.国家重点学科的组织年龄 在被调查的国家重点学科当中,成熟的学科组织年龄大约为20岁,其中成熟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年龄略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科。调查结果显示,成熟期的学科组织从凝练出第一个研究方向到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平均经历的时间为21.5年,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组织所需时间为20.6年,而人文社科类学科组织所需时间为21.7年。同时我们发现,人文科学类学科与社会科学类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所需时间差异较大,人文科学需要25.62年,而社会科学仅需15年。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人文科学大多属于传统学科,形成学科和凝练出第一个研究方向的时间较早,而社会科学大多属于新兴学科,是近几个世纪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也是1978年以后才得到确立和发展,更由于到2002年为止我国只进行过两次国家重点学科统一评选,所以社会学科从凝练出第一个研究方向到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时间跨度比其它学科门类要短。 调查结果同时还显示了各门类学科建设硕士点、博士点的时间跨度,如下表1所示。 2.国家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数量 表1 成熟期学科组织年龄 成熟期(时间/年) 整体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第一个研究方向到国家重点学科21.51 20.60 21.67 25.62 15.00 第一个研究方向到拥有硕士点 2.94 2.23 6.63 7.56 3.18 硕士点到博士点 6.56 6.98 4.64 8 4.57 博士点到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2.01 11.39 10.4 10.067.25 成熟期学科组织一般都拥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调查结果显示,82.61%的成果期学科组织的研究方向数量在4个以上,通常理工科类的学科组织研究方向可以达到5-8个,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组织研究方向一般在3-5个;仅有14.13%的成熟学科组织的研究方向数量为3个。我们认为,多个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整合学科的各类学术资源和学者的能力,从而可能提高知识产出的效率。 3.国家重点学科的组织规模
图1 成熟期学科的研究方向数量 成熟期学科组织的规模大约在60-70人之间,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规模在70-80人之间,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规模在20-30人之间。统计结果表明,受调查的成熟期学科组织平均人数为65人,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组织的平均人数为72人,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平均人数为24人。此外,我们了解到,在成熟期学科组织中,正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大约为25%左右,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为22.5%,人文社科类学科为55.8%。具体数量构成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成熟期学科组织规模与人员构成 单位:人 成熟期整体 自然科学人文/社科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学科平均总人数 65 72 24 16 27 正高级职称人数 16 16 139 15 副高级职称人数 14 16 63 9 中级职称人数 11 12 32 4 行政秘书人数11 11 1 卡特森伯奇和史密斯认为,高效团队的有效规模应当为2-25人:“10个人比50个人更能有效地处理好他们各自在共同计划上对个人、职能和管理层机制的不同看法,并且更愿意共同为结果负责”。[3] 卡特·勒温认为,当一个群体既要做出高质量地决议又要取得协议时,最好是5-7人组成。[4] 根据对学科方向数量的调查,平均到每个研究方向上,每个研究方向团队的人数为14人左右,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每个方向有16人,包括有4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和部分研究辅助人员;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研究方向团队构成人数为5人,基本上由学者组织方向团队。由此可知,国家重点学科的规模构成数据很好地体现出成熟有效的学科组织的一些成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