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教育研究的习惯性思维,高等教育概念通常容易被指认为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等一组概念的统称。但高等教育概念在此有自己特定的涵义与取值范围,即它既不是专指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的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也不是泛指高等教育领域所有概念的集合,而是特指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新诞生的或原本存在的、能反映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概念的集合。从进化论或发生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概念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其内涵与外延一般都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一单个高等教育概念的诞生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和拓展;二是指高等教育相关群体概念不断的诞生或消失。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联系,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依赖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催生了高等教育概念,或拓展和丰富着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如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等概念,反映了高等教育观念的变化;高等专科学校、研究型大学等概念,反映了高等教育层次的变化;实科学校、高等科技教育、女子高等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等概念,反映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变化;半日制大学、全日制大学等概念,反映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变化;而芝加哥的戴维瑞教育公司公开招股和上市交易以及阿波罗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等事件,则反映了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呈现与释放。当然,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某方面的变化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事实上,某一单个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常常综合地反映着高等教育诸多方面的变化,如州立大学、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等概念的呈现,反映着高等教育观念、层次、类型和形式等的变化。 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还反映着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相对于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更加复杂,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究竟哪一种高等教育属性会被遮蔽或显现出来,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双向选择。在农业社会,高等教育远离经济中心,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治人的劳心者,彰显的是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而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则被遮蔽,基本处于潜伏或隐性状态;到工业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大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授、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无不以大学为基础和平台,高等教育的多种属性逐步被释放和呈现出来,尤其是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考察,而从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则是比较直接的方式之一。从学理上看,“属性”与“实体”、“关系”是三个密不可分的哲学范畴,即“实体”规定“关系”,“关系”规定“属性”;“实体”要通过“关系”去认识,而“属性”则要通过“关系”去认识。照此逻辑不难推理,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新事物的诞生,高等教育新事物的诞生反映着高等教育新关系的建立,而高等教育新关系的建立则不同程度地反映着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这一逻辑链条可以形式化为:高等教育新概念→高等教育新事物→高等教育新关系→高等教育新属性。 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之逻辑关系的存在,不仅为构筑彼此之间的逻辑桥梁提供了可能,也为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思维路径。比如说,中国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边区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教师基本来自边区政府、党政机关和军队中的管理干部,办学的目的在于为党的机关、军队和刚建立不久的边区政府培养输送干部,着重彰显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概念或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事物,它的诞生直接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层次与规格的新要求,这无疑意味着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诸要素在与社会的种种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规定性随之发生变化。无边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新概念,不仅表征为一种开放的高等教育理念,也表现为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产业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高等教育跨越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空间的边界而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边界的跨越,不仅打破了高等教育的时空界线,也打破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以及传统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概念的界线。作为无边界高等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跨国教育的发展,企业大学、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和虚拟大学的建立,以及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和教育服务与代理机构的出现,揭示了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之间的种种联系。 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逻辑推演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匹配关系。单个的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可能主要反映某一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一组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而群体的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可能反映一组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也可能主要反映某一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如教育贸易或盈利性大学等单个概念的出现,彰显的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创业教育或终身教育等单个概念的诞生,则反映着高等教育的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变化;无边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地方化等群体概念的出现,主要反映高等教育社会属性的变化;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等群体概念的呈现,则表明高等教育整体属性在发生变化。二是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因果关系,即一方发生变化并不必然引起另一方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都必然反映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有些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只是反映概念对象物某些外部特征的变化而已,与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没有太多的关联。以独立学院为例,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新概念或者说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事物,独立学院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的大学制度形式,即它在学术资源上依赖于母体公办大学,而在资金上又依赖于社会力量。从表象看,独立学院似乎可以定义为一种新型大学,但从本质上看,它既没有彰显大学的任何一种社会职能,也没有引起新的高等教育属性的呈现。又如,国家学历文凭考试,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形式,尽管它拓宽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引起高等教育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等的变化。再如,大学城的出现尽管打破了旧有的学校封闭式独立办学的模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的大学城更多地表征为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反映的主要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变化而非高等教育属性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独立学院、国家学历文凭考试和大学城等本身与高等教育属性丝毫无关,而是说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事物,它们的诞生没有引起高等教育属性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即已有的高等教育属性的消失或彰显,以及处于潜伏或隐性状态的高等教育属性的释放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