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是人们反映主客观世界的符号。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只把语言看成是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很少去关注它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更不用说去思考这些语言变化背后所遮蔽的思想与社会价值。事实上,语言流变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走向,折射着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正因为如此,语言流变开始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视角;从语言流变中揭示其对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也逐渐成为部分学科研究的一个范式。分析哲学以及分析教育哲学的兴起,就是一个佐证。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语言流变现象,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就高等教育领域来说,语言流变已经是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我们将研究的目光从宏观到微观的高等教育领域扫描一遍,就不难发现,现在使用的很多高等教育语言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出现了大量原本并不属于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概念、词语或词语群。即使某些概念、词语或词语群从字面来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却是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概念范畴。比如说,字面相同的“大学”,其内涵和外延在中世纪与今天就有着天壤之别。对于非高等教育研究者而言,他们可能不会考虑、也很难分清古今大学间的区别,更不能体会在大学概念基础上产生的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等概念群在一起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但对于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来讲,所思考和联想到的问题可能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在他们眼里,每一个概念或称谓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历史内涵,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呈现的是一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因此,分析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是审视和研究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视角。 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比较复杂,具有多种变化路径和表现类型。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等教育新概念、新用法的不断出现,如无边界高等教育、盈利性大学、创业大学等。这些新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往往是与原来的高等教育表达方式针锋相对,体现的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制度,冲击着原有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二是其他学科的概念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与高等教育组合成新的话语体系,如高等教育产业化、第三部门、教育服务、成本分担、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等。从可以考察到的材料来看,跨学科的概念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来自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新概念居多。今天,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语言开始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改变或丰富着原有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三是一些原有的高等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表达的内涵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大学批判精神、学分制等。这些概念沿袭了过去的表达方式,但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是嬗变。如学分制,原本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今已具有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功能。就上述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语言流变而言,前两种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产生的影响是显性的,已经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有些甚至引起了理论界的争鸣。后一种虽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 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有不同的特点。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在今天表现得比较明显。从相对普遍的意义上说,某一门学科语言流变快慢,既与社会变革的程度紧密相关,也与该学科的社会地位及其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社会的改革进程和力度在不断加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当中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变,个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变,大学的发展也要求自身要变。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几年前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教育体系,秉持的是“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等理念与制度,接受高等教育只是少部分人的权利;而今天的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群体,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但原有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惯性,以及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规模扩张与就业的矛盾等,如此种种,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变化的条件和原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为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提供了土壤。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源自高等教育变革。从动因上讲,没有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变化,就很难有高等教育语言的丰富与发展。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始终给人一种保守的形象,“象牙塔”因此而成为高等教育的“代名词”,对应的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也极为缓慢。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的保守形象开始发生改变,大学变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在我国,伴随着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从办学体制到投资体制、从招生到就业、从管理模式到教育资源配置等,均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在这个改革的进程中,观念的冲突以及制度的创新,引发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诸如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产权、盈(营)利与回报等。尽管对这些概念的认同还有较大分歧,理论界的争鸣一直不断,但却引发了比较活跃的语言流变现象。可以说,过去的十几年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几年,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最为明显的十几年,还是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最活跃的十几年。 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有着深刻的意蕴,既反映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诉求,也反映出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更折射出高等教育变革的加速与新的价值选择。具体而言,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意味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意味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意味着不同的大学组织结构和功能,意味着不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品位。如“毕业”一词,长期以来是用来表达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今天却提出了从毕业到就业再到创业这样的要求。创业概念的提出,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又如,“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经过了从课程到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再到核心课程、模块课程以及平台课程等一系列的概念变化。从表面上看,上述变化反映的是课程的组成方式,其实它体现的是人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和课程观。总之,高等教育中的许多概念从诞生至今几经演变,每一次都是基于大学自身的变化及其人们对大学、知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更深切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高等教育语言流变,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语言的变化,更需要关注在这些语言变化背后所掩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