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1-0016-06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创造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整体性与综合性、传递性与习得性等特征。[1]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它具有文化的共性,受社会文化制约,又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价值认同。大学文化是一种极富个性的组织文化。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既是社会选择、传承文化的专门场所,又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应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使命。大学之“大”,关键在于其文化之大。“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2] 大学文化自身是一个复合、开放、动态的文化系统,具有多主体、多类型、多形态、多层次等特点。从大学的主体看,既有学校、院、系、所等单位主体,还有校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个人主体,他们都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由此形成了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以及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不同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文化使命,校长是大学文化的设计主体,历任校长的精神、理念、学识、人格与管理思想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方向、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教师、管理人员是大学文化的建设主体,他们至少承担着三种角色,即校长思想的实践者,已有文化因素的传承者与新文化因素的创造者。学生是大学文化的参与主体,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与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他们是大学文化的载体。 从大学文化类型看,既有学术文化、人文文化、生活文化之分,也有教育文化、科研文化与管理文化之别。从大学文化形态看,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包括各种可见的环境文化与行为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各种潜在的观念文化、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等。还可以分为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前者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作用的各种建筑和环境,后者指各种因时而变的文化要素。更多的人习惯于从层次上将大学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与核心文化。表层文化亦即上述显性文化,其中环境文化包括校园周边环境、校内的建筑环境、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等;行为文化包括大学主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活动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风气与习惯。中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等。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但并非相互割裂,而且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其中,精神文化是内在的灵魂,环境文化是生长的条件,行为文化是外在的标志,制度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与行为文化的保障。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主体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部文化的调适,逐步创造和形成的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构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形态。 二、和谐大学文化的主要表征 “和”即和衷共济之意,“谐”有协调顺畅之义。和谐的哲学依据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和谐的前提是承认“不同”,也就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与竞争性。追求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既包括追求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和谐,也包括追求大学文化各构成要素自身及相互间的和谐。大学文化的构成非常复杂,追求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追求差异中的相互兼容、矛盾中的对立统一、竞争中的平衡互动、多元中的统筹协调。和谐大学文化的主要表征是: (1)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大学主体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大学价值的多取向性,甚至相互矛盾性。大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和而不同,就是在承认价值取向多元性的同时,坚持价值取向的一元引导,“和”是指共性的表达,“不同”是指个性的追求。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在学校层面,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又能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对校情的分析,提出本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反映在部门层面,就是既有学校统一的发展理念支配各部门的行为,又有部门自己创新的工作思路;反映在个体层面,就是既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又有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从而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既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快速发展的办学格局。 (2)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和谐发展的目标定位:首先,反映为学校能充分考虑自身的传统、优势、潜力等条件,使学校发展的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功能定位、特色定位准确、合理,既顺应时代要求,又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个性,达到多元和谐统一。其次,反映为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和谐,育人是以促进大学生的知识与人格、共性与个性、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大学是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优化人才结构、推动科技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文化繁荣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其三,反映为学校发展目标与师生员工个人目标的和谐,即学校能够有效整合组织目标为个人目标,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达到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奋斗;其四,反映学校发展的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和谐,也就是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以及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目标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