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成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课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把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积极探索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以应对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趋势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是一个与本土化同步进行的多维动态发展过程。全球化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但全球化绝不限于经济全球化,而是涉及文化、政治、法律、技术、环境特别是教育等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到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和政治形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会更大、更广阔。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实现学科建设突飞猛进、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高校要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在参与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同时,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又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失。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战略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不同层次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人才全球化流动和全球经济贸易市场的需要,否则就面临着人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和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人员流动,而且还包括课程国际化、科学知识共享、跨国教育、合作科研、建立区域性和全球性协作组织等;在许多领域,国际化已上升到特定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开始扩大到全球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和特点: 高等教育地位日益凸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其重要性越发突出。根据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而且仍然在继续快速增长。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OECD成员国在过去25年里,拥有第三级教育的成人从22%增长到41%。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多年里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1年到2001年间,世界上40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增加了170%。根据亚洲协会预测,全世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从2000年的9700万在校生,增加到2025年的2.6亿。2005年世界大学生已达到1.22亿。 国际学生流动日趋频繁,学生构成逐步多元化。大学处于国际知识系统、技术创新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各国国内高等教育注册人数迅速攀升的同时,国际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改变了各国高校学生的传统结构,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桥梁。2003年,全世界留学生总量达到250万,其中有210万留学生在OECD成员国学习。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成为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世界留学生为305万,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800万的留学生(世界大学生总量的2.5%在国外大学注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越来越成为各国学生流向的首选目标。 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跨境办学越来越多。随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融合,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高等教育集团正在不断涌现,它们与高等院校结成伙伴关系,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推动者。一些高等教育大国纷纷在境外设校或投资教育,美国阿波罗集团通过西方国际大学,在印度、荷兰、中国等地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劳利亚特教育集团在全球15个国家拥有24万学生。境外办学、合作办学不仅是西方大国的教育国际化策略,也是东方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在中国,不少学校和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创建了新型的中外大学办学联合体。2003年,中国和西方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达720个,到2006年4月,则增长到1100个。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程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跨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超出了任何国家的政府所能应对的范围,多语教学、国际化课程、网络教学、跨国学习和授课等越来越成为普遍形式。随着课程国际化,一个立足本国、拓展海外的高等教育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建设和跨境服务中。 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建立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