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表示码: A文章编号:1 673—71 64(2007)00—0083—05 教育学和生态学在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有许多一致性,表现出教育规律和生态学理论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因此,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国外一些生态心理学家就开始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以及与教育有关的一些问题。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名称。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它告诉我们,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这种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教育中的生态位决定的。本文正是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这一理论来研究当今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及其问题,从而找出促使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重要依据。 一、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一)共生与竞争: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育生态主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共生与竞争。共生,在生态学中指的是两种不同生物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利用共同的资源,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生物的需求时则会出现竞争。从广义上说,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两个种群的联合,由于它们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所有种群间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甚至竞争,都是共生关系。早期芝加哥学派在对居住于一定社区环境中的人口进行研究时,就曾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概念,以此来表明各种不同的人口单位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存状况。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这种共生关系的存在。它突出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如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依存。但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种共生关系往往表现为单向度的依存,如较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可以为较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反向依存关系的存在,只不过前者的表现更为经常和广泛而已。 不同学校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存在于同类同级学校之间,这些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生源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竞争。今天,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正面临着异军突起的私立学校的挑战。此外,竞争也存在于同级不同类的学校之间。如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得其他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投入相对减少。在终身教育思想日益为大众所接受的今天,各种非制度化教育机构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对学校来讲,不仅面临着如何与这些非制度化教育机构的相互协作的问题,同样也面临着如何迎接这些机构的挑战,与之平等地竞争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等)的问题。当然,竞争本身也是为了发展,对于教育生态主体来说,优化内部生态环境,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又是提高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合理的竞争,将会促使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教育生态位:不同教育生态主体关系的决定因素 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这种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教育中的生态位决定的。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种类或个体在生长环境中所代表的确切单位,所占据的自然空间,以及该生物在生长环境和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简单地说,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和空间位置。“生态位现象”是由俄罗斯的一位叫格乌司的生态学家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格乌司原理。这种现象是指在大自然中,亲源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么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是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自然界里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源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出现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的情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这些都是生态位现象。 生态位现象不仅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所以,将“生态位”的概念运用到教育生态学中,就容易得出教育生态位的涵义。“教育生态位”是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个体、一个学校乃至一个特定区域内教育工作的基本状态及其发展水平。在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生态位”主要包括某一个体、某一学校、某一社区教育的状态、趋向,也包括这种状态和趋向与其他个体、学校、社区教育水平的关系和差距等等。当然, “教育生态位”并非是对区域环境的被动选择,其工作状态和发展趋向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错位现象”分析 众所周知,现在的高等学校绝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它们也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的。从类型上看,按照学科门类分为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按照培养人才的职能分为学术性大学和职业性大学;按照学校资产属性可以划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从层次上看,按照授予学位的不同,可以将高校分为博士授予级、硕士授予级、学士(本科)授予级和专科授予级;按照重点程度的不同则可以分为国家重点高校、一般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虽然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分类尚不十分明晰、准确、合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高等学校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