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乃是学问的学术分类,即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积累划分成不同的类别。高等教育的学科划分和高等学校主要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设置,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教学之范,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目标,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可以说没有学科专业的概念,也就没有现代高等教育。因而,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对于高等教育就不仅仅是学术和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全局性的政策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我国当前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更为迫切,意义更为重大,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与改革原则、改革重点以及改革方案等。 一、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自清末引进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有过多次调整和变迁。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型是在晚清实现的。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初步的完善和长达几十年的实践,基本上稳定下来。新中国建立之后,也不断地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了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学科、专业、分类标准、原则和分类体系,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们汇成了通向正确揭示学科、合理划分学科专业体系的发展进程,每一次调整和修订,都向着科学性迈出了一大步。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是 1997年制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招生工作、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位授予单位审核、授予学位的依据。它是规范和指导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性文件,对学科规划和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明显暴露出一些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制度创新的气概,在认真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科专业划分的逻辑线索欠明晰 所谓欠明晰,并不是说学科专业体系没有逻辑,只是有些地方不太明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学科门类的演变,人们心中存在的思维定势、现实感受和人们的理性认识不一致,让人感到逻辑线索欠明晰。例如: 第一,学科门类的划分存在着部分学位授予名称与学科培养内容、与现实生活不尽相符的问题。如新闻传播学,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新闻传播自身经济属性的增强,再将该一级学科置于文学学科门类下总让人感到比较勉强。民族学一级学科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民族学的研究内容看,它应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但在现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由于没有“社会科学”学科门类的设置,就被设置在法学门类下,授予法学学位,这也让人感到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类似的情况还有艺术学被设置在文学门类下,授予文学学位,等等。 第二,某些二级学科的学科属性定位不够清楚。在现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不少二级学科可授予两类以上的学位,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或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科学技术史可授理、工、农、医四类学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理、工、农三类学位,等等。同一学科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可被授予多种学位,不但不利于明确学科的学科属性,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位授予的混乱。 第三,管理学学科门类的设置很奇特。首先,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齐集门下,让人感到是个大杂烩。事实上,这样的拼凑是很不合理的。就拿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来说,这两类管理的管理对象、服务目标、学科基础等等差距甚远,怎么能因为都有管理问题而简单地归并为一类呢?这一学科门类的单独设置,明显地显露出更多的是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技术操作过程,而不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适过程,重物轻人、重技术轻人文的思路明显可见。其实,公共管理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依法办事是核心,因而放在法学门类下要合理得多;工商管理可以保持现有名称,也可改名为“商学”,因为这类学科专业的核心是“商”,我们主张单独设置一个学科门类,如清末、民国时期的“商科”一样,假如实在不行,作为一级学科,设置在现在的经济学门类下从逻辑上讲也许还说得过去;管理科学与工程,明显属于工程技术门类;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则显得与其他一级学科名称很不协调,改称“信息资源管理”也许要好得多。其次,按照这里的逻辑,是否只要加上“管理”二字就可以尽收门下?如国防管理、贸易经济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通讯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体育管理、卫生管理、城市管理、乡村管理,如此等等都纳入“管理学”门下,这样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