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10-0009-08 在文化的意义上,世界是人的世界,没有人就无所谓世界,人是世界的意义之源。但在创造世界意义的过程中,“人”却成了“男人”的简称,人类的历史也成了“他的故事”。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人绝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应是“有性的人”。但事实上,也许性别的区分太普遍了,以致于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区分。“对大多数人来说,谈论社会性别就像鱼儿谈论水一样。鱼儿每天生活在水里,但可能并未觉察到水的存在。社会性别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对基础,因此,对这种大家早已视为理所当然的假定和先决条件进行质疑,简直就像考虑太阳是否还会升起一样多余。”[1]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自中世纪以后,几百年来大学以及大学里的学科一直都是男性的天下,但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好像事情本来就该如此。从19世纪开始,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蓬勃兴起,性别意识尤其是女性主义意识开始弥漫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包括大学与学科。以性别的区分为基础,女性主义者终于揭开了尘封的历史,“人是有性别的”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的共识,由此一切“人造物”都开始被赋予性别的含义。毫无疑问,这其中既有女性主义基于性别视角的真知灼见,也有不适当(也许是无意识的)的矫枉过正。学科与大学都是“人造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意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性别因素之于学科和大学发展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性别分析作为一种方法或方法论对于大学和学科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意义,也要尽可能地避免基于对性别区分的主观认识而可能强加于大学和学科的性别之分或“性沟”。一句话,性别分析之于学科和大学的意义是通过去性别化来重建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来实现的,而绝非要以性别为标准将学科与大学分裂为男子大学、女子大学或者男性学科、女性学科。 一、什么是“性别”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性别的含义并没有受到重视。除了通过生理特征的观察将人区分为男女之外,性别在人们生活中不具有更多的意义。与种族、阶级、国家等社会建构的范畴相比,性别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历史上,伴随着17世纪的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劳资斗争、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女性主义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气候。在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上,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性”(Sex),比如《性政治》等著作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对于“性”的传统认知。在对“性”的研究基础上,“女”(Woman)的地位逐渐开始显现并越发重要,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别不属于人类本质的自治范畴,它意味着历史而非自然)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由此性/社会性别制度也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Gender这个在英语里原先并无特殊含义的词,成了当下性别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关键词。与性(Sex)相比,“女” (Woman)的着眼点在于“性别”。性别(Gender)在承认人的两性的、自然的、生理的、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两性的社会建构、后天塑造的心理、角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性别差异是社会文化的力量与生物学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性别也是一种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符号。简言之,早期女性主义研究侧重强调“性”(Sex),并以此进行性别与权力意识的启蒙。今天女性主义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性别”(Gender),强调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造成的。 性别分析方法源于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性别研究则以妇女研究(Women's Studies)②为基础。传统的妇女研究以女性为对象,服务于女性。其方法论的旨趣主要是“批评”或“批判”。通过批判性的话语指出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从而确立女性的地位与价值。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性别之间的不平等,目标是追求男女平等。作为这种努力的一个回报,目前性别平等的“政治正确性”在世界各国已经基本得到了公认。但是由于其过分强调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受政治正确性的影响,这种以批评为旨趣的方法论之于学术研究的积极影响比较有限。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传统学术规范以及学科制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和颠覆,为未来可能的学科重建进行必要的性别启蒙。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妇女研究向性别研究的过渡,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也逐渐向学术立场转变,政治正确性开始被真理的客观性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性别分析开始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共识。“她们的认识不断进步,从女权主义思想到女权主义理论再到女权主义认识论,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的一个类别标准,重新思考所有知识的基础体系。”[2] 与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批评旨趣相比,性别分析作为一种方法或方法论的旨趣则要求研究者超越单一的性别视角,兼顾两性自然差异和不尽相同的历史存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比较。其核心之处在于对两性差异的敏感性。作为一种方法或方法论,性别分析以自然和历史中两性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基础,不对任一性别抱有偏见;对于目前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现象,通过对两性差异的比较,进而重新审视和检讨整个人类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制度。与女性主义方法论批评旨趣中的女性研究女性,为女性服务相比,性别分析则是包容两性的而不尽是女性的。性别研究中不但研究者中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其研究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女性,男性研究或男性学也开始成为性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别研究的视角下,“女权主义运动必须有比消灭妇女压迫更多的梦想。……最能鼓舞人的梦想是建立一个雌雄一体、无社会性别的(但不是无性的)社会”[3]。 作为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视角,以性别为出发点的性别研究,自出现以来,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术旨趣、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及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在今天性别研究或性别学已经可以称之为“显学”或“热学”。原因就在于,目前在各个学科中性别不但成为了研究的主题,性别分析在其他诸多学科的应用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方法论的讨论和知识结构的变革。作为对这种影响的一种概括,琼·斯高特(Joan Scott)曾于1988年提出了“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自此以后,性别分析开始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与种族、阶级、国家等并列的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