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相关留学政策的出台,为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对留学工作影响最大的两个文件(即1986年出台的107号文件以及1992年出台的44号文件)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事业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三个阶段的政策演变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留学政策未来走向提出思考和调整建议。 一、1978-1986年:恢复阶段的政策分析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外国的教育交流迅速发展,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出国留学生的派遣工作。1978-1986年可以说是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恢复和起步阶段。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非常重视出国留学工作,强调要把派遣留学人员作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措施。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一重要指示在新时期出国留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也是制定我国新时期留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1978年8月发出了《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提出要高度重视留学人员的选派工作,选拔的出国留学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专业主要为理工科相关专业。这实际上是恢复和起步时期规定的派遣方针。1980年10月,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召开了出国留学人员管理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出国留学人员管理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派出留学人员的方针,即“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多派一些,并在最近几年内保持派遣数量相对稳定”,并第一次提出单位也可派出留学人员,提出了有关计划、选派工作的改进意见。1980年11月,教育部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派遣人员做出调整,提出应多派研究生,少派或不派本科生。 1978年以前,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很少,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1981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合提出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性文件,明确规定了自费出国留学的性质、自费留学与公费出国留学的关系等。它指出:自费留学人员是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组成部分;对自费留学人员和公费留学人员在政治上应一视同仁。这一规定奠定了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事业发展的政策基础。 1981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校研究生自费出国留学问题的通知》,对在校研究生自费出国留学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根据这个规定,真正意义上自费出国留学的只能是高中毕业生出国读本科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读研究生。但实际上,大量在校本科生和在学研究生也利用各种途径自费出国留学了。针对出现的问题,中央于1982年3月和7月分别出台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相对而言,1982年的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比1981年的政策更严格,除了高校在校学生不准自费出国留学外,还规定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年龄限制以及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政治审查等。这一政策的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认为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太严,不利于更多的人自费出国留学。1984年,中央检查了几年来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和工作,提出“对自费出国留学,要坚决大胆放开”的要求。1984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其中规定凡我国公民个人不受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的限制,均可申请自费出国留学。 1981年2月,教育部专门发出了《关于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通知》,指出1981年将有1500名左右的进修人员达到规定的学习期限,要抓紧做好这些人员的回国动员和安置工作。劳动人事部和教育部于1983年7月提出了《关于1983年毕业留学生分配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今后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分配原则:进修人员、单位公派留学人员回国后回原单位工作;国家统一计划选派的留学人员,除了选派时有特殊规定的人员外,毕业回国后一律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自费留学生毕业回国后由各单位量才录用。显然,这个分配计划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安排过于死板,留学人员和用人单位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1985年,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争取留学博士毕业生早日回国工作的请示》,提出了改革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的分配制度。这次改革的总原则是在保证国家重点需要和学用一致的原则下,允许用人单位和留学生本人相互选择。政策反映了国家在争取留学生回国工作方面的新思路:一是给在国外的留学生以选择工作的权利,这样能够促使一部分人下决心回国工作,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积极争取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不能只是坐等;三是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开辟新的工作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国家计划的范围。[1] 这一阶段是我国新时期留学教育的恢复和起步时期,其政策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够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按照适应性、合理性、公正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原则,总体来看,当时的留学政策是正确的,是与发展实际相符的,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使我国留学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开端。一是及时地提出和确立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的公派留学人员的方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派出留学人员,积极鼓励和支持单位公派,增强派出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1979-1986年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平均每年3800多人,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每年派出3000人的目标。但是,由于政策强调要突出重点,公派计划中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的偏向。二是制定了相应的自费留学政策,但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稳定性。这反映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不同立场观点、不同利益人群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三是对回国留学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留学人员回国情况与社会大气候密切相关,当时留学回国工作政策的出台具有明显的滞后性。1983-1986年期间,出现了大量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毕业后在国外滞留不归的现象。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留学回国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说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