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051(2007)03-0066-06 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两者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专业建设系统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表现为相互竞争又表现为相互协作的关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协作而形成相互转化,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一、竞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个体性的凸显 一个系统与其它独立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功能、结构和特征,也就是该系统独特的个体性[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的两项基本工作,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个体,两者各有侧重,又相对分离、各自开展(表1)。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目的和目标的不同 作为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遵循的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学科建设是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若干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科水平。其目标是取得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建设成若干博士、硕士学位点,取得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人才。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平台,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需要这一规律,其核心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专业建设是依据社会分工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标是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建成一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的不同 从学科建设的构成看,一般认为大学的学科构成要素包括稳定的学术队伍,适用的学科实验室与学科研究基地,明确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形成若干学科管理制度和学科课程等。因此,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术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实验室、研究基地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争取研究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制度等。而从专业的构成来看,主要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即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条件等构成。其中培养目标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专业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设计。 因此,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的内容应当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个体的竞争 由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有侧重,而高校教育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又是有限的。因而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之间存在不适当竞争,尤其是在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方面每一院系专业既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践基地,每一学科又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梯队、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在各专业、学科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条块分割,泾渭分明,因而校内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难以共享;另一方面,各院系间的合作较少,难以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群体,要想实现学生跨院(系)选课、课程优设、教学内容优选就比较困难。这就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非良性的竞争强,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协调现象。 二、协作:学科、专业建设系统的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竞争相反,协作表现为事物、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2]。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尽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有侧重,相对分离,但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知识与资源整合的联系来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协同共生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共生体(图1)。
(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学科构成要素中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中学术梯队建设可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和教学水平高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了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学科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因此,学科的方向建设、科学研究,探索了特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是专业建设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的基础。同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