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7)10-0034-03 作为由知识单元凝聚而成的“知识纤维”的大学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从大学学科发展和演化的轨迹来看,大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既是学科发展内在逻辑不断演化的结果,更是人们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影响和规划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划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我们的规划思维和规划策略是否得当。 一、复杂性: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特性 作为大学或社会的子系统,学科系统既有自己的边界,又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是一个由多种变量复合而成的、外部环境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演化发展要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整体上表现出复杂的品性。学科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征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环境复杂和演进复杂。 (一)学科系统结构复杂 所谓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系统的复杂性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一般而言,系统中要素种类、数量和层次越多,组合方式越丰富多样,系统就越复杂。大学中的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是以具体的院系建制为依托的学科。作为前者,它是一个按知识门类划分而不分国家、地域的知识体系;作为后者,它是一个学术实体,有自己的组织建制、力量配备、运行机制等,表现为不同大学的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和特色。”[1] 也就是说,大学中的学科不只是学术上的分类,还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具有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双重属性。从知识形态看,构成学科系统的要素有概念、理论、方法等,不同学科的组成要素往往没有同一性,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从组织形态看,大学中的学科是一个由学者、知识信息以及学术物质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学术组织,而这当中的每一种要素自身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可见,大学学科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多层次、多组分的特点,并且各个组分之间相互联结、嵌套、递归,不同学科共生于统一的大环境之中,通过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系统。 大学学科系统结构比较复杂,既包括宏观结构体系、中观结构体系和微观结构体系,也包括纵向结构体系和横向结构体系,还包括单体学科结构体系和群体学科结构体系,是一个宏观中观微观渗透、纵横交错、单群并存的网状结构体系。比如,在微观层次上,不同的研究对象构成多个单体学科;在中观层次上,多个相近的单体学科构成大小不等的学科群,各单体学科或学科群之间不断进行知识交流、理论借鉴、模式组合、方法撞击;在宏观层次上,多个学科群共同构成学科大系统。按照我国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学的学科结构往往呈“金字塔形”,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众多的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和三级学科群,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共同构成复杂的大学学科系统。 (二)学科系统关系复杂 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从知识形态看,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框架,有相对独立的理论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每一个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2] 正所谓“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到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3] 正因为如此,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嫁接,繁殖出众多的学科生长点,从而在体现学科整体优势的同时萌发出新的生命力。从组织形态看,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似乎都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但各学科之间存在共生或共栖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中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等应协调发展。假如大学中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失衡,或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孤立存在,就不利于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跨学科研究。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学科往往既是另一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一个学科的发展最后繁衍出新的学科,一个学科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不断演化,构成纵横交叉的立体网络式复杂系统。 (三)学科系统环境复杂 学科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必须同外界环境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断交流变化着的信息,不断从中吸取物质、能量,以抵消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正熵流,否则学科系统就会逐步走向无序,最终“沙漠化”。因此,每一个学科都应该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拓宽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渠道,以增强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如果把学科系统孤立起来,断绝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切联系,系统必将陷于混乱与无序状态。学科系统从各种环境系统中吸取足够的负熵流——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内部处理后再向外界环境系统输出新的信息、释放能量,既能维持系统的有序结构,又能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如此,学科系统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作用于学科系统的各种环境因素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并且这些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各种动力源产生的动力往往在不定时地从不同方向起作用。学科系统涉及的变量众多,不同变量之间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这种复杂的双向甚至多向的立体交互作用,使学科系统处于异常复杂的环境之中,学科系统的发展变得不可预测,学科建设也就不能完全按程序、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