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3-0179-09 消费主义在当今社会蔓延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它无所不用其极。作为它的观念派生物,消费主义通过强大的渗透力量企图控制传媒,而且它与公共性(公共意识,也指人人可以参与的性质)为敌,侵入公共领域谋取超额利润,因而破坏着公共性。资本需要强制推行越来越多的消费来谋取它的私利,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就要劝说、怂恿消费,由此派生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而在今天,由于消费主义已经与传媒深刻地结合,二者合谋向大众成功地灌输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的行为,作为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心理,使公共性受到严重的冲击。但同时,作为一个极为可怕的后果,消费主义又酿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这就不能不促使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并予以深入的揭示。 因此,本文准备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消费主义与传媒的合谋,这里又包含有消费主义来源及表现,它如何渗入中国大众传媒之中的两个问题;二是消费主义如何瓦解传媒公共性,进而瓦解社会大众的公共意识;三是消费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力量存在。的确,论及环境生态问题是无法回避消费主义的,正是消费主义盛行才成为环境生态破坏的一个原动力。而对于这样一种因果关系,虽有揭示,但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一句带血的控诉还不足以唤起一些人的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及羞耻之心。因此深入揭示消费主义驱动下制造的人间罪恶是极为重要的。 一、消费主义与传媒的合谋 首先,消费主义的来源。消费主义是“消费”与“主义”的合成。它的本意是“吃光、耗尽、摧毁”。它不只是追求无度的消费,而且还以拼命破坏、牺牲生态环境及资源能源为代价获取个人私欲的满足①。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也正如前所述,资本的本性是推动西方世界走向资本主义、走向加速的工业化的原动力。逐利的冲动使资本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永不疲倦、一往直前地向大自然进军、向海外拓殖,从而攫取越来越丰厚的利润;而这种“成功”又反过来刺激和鼓励着更多的资本投入、更多的竞争,进而形成拼抢与掠夺的局面。工业化成为资本获取利润的强大动力系统,工业化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原料能源同时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创造远远高于人力驱动的工作效率,批量生产、规模生产使生产效率成倍增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销售出去,换回可观的利润,才能满足资本求利的需要。因此大量的产品倾销到市场中去,首先冲击了原有的小农经济体系,使之土崩瓦解;而当本土本国的市场饱和之后,资本必然会向海外拓殖,开辟新的产品倾销市场。但是,不论开发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资本最初面对着一个传统价值观念,即传统的具有小农特色的量入为出的勤俭消费观。虽然西方社会自中世纪起存在宫廷和上流社会高档的奢侈的消费,凡勃伦最早对18、19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的挥霍性消费有过揭示和批评,但是限于经济条件,能够进行奢侈消费的只是少数特权阶层,一般中下层人民是与此无缘的。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末期才逐步结束,而在美国新教的清教徒生活结束得最早。 美国是全世界消费主义的发源地。由于深受自由主义精神的影响,资本找到了最适合它冒险也是最能暴露它贪婪无度嘴脸的土壤。因此,“福特主义”在美国的兴盛不是偶然的,由精细入微的计算投入和产出,把生产环节细分化、标准化,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属品,由此提高生产效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发明创造,最终大规模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产品极大丰盛,而社会购买力并未随之相应提升。这在20世纪初的美国是令资本感到头疼的问题。而为了获取利润,就需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让人们去购买,不停地去购买,甚至许多不需要的物品也要购买。② 至此,消费主义开始登场,它由资本操纵,通过国家政权,尤其是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反复地鼓励消费,怂恿购买,并鲜明地提出购买产品是爱国行为。 将购买商品上升到爱国的角度,这只有在美国才出现的现象,反映了资本逐利不择手段,处心积虑。而在大众传媒的大肆渲染、反复鼓吹之下,美国民众动摇了原有的清教徒消费观念,开始加入到购物大军之中,盲目的购买,不停地消费,这又刺激了美国的资本开发新的利润产业,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通讯业等迅猛发展起来。其中满足人们储存的冷冻食品业迅速兴旺,为了让食物包括肉类保鲜,资本可以做到加工冷冻、储藏和长途贩运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推行使得国家渡过经济危机,它实际上是以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换来的,一是人为毁掉大批的商品任其腐烂产生污染,二是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程,破坏自然生态。但是这一系列产业发展起来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本却对此无动于衷,还要变本加厉地逐利。而广大消费者仅仅沉迷于消费的便利和满足,也无从知晓其背后的巨大代价。大众传媒对此缄默不语,或者刻意回避这一面的事实,更使社会陷入懵懂无知状态。消费主义开始抬头,开始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尤其当它刻意地使之与人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时;由物质消费差别中区分出人的高低尊卑,这对个体尊严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传媒鼓噪、富人示范的影响下,人们很自然的倾向于多消费与高消费,追求物所代表的符号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主义之险恶用心就在这里。它将物质的满足很快就转移到心理的满足,也就是地位、价值的实现,并导入到借此永无满足的消费攀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基本是自给自足,是合乎天理的,不违背自然运行规律的,但在今天看来又是非常落后的,因为我们是以工业时代作为参照的,就理所当然地判定传统时代为落后,今天为先进状态。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人盲目排斥过去。那么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而拥有着对基本条件改善的梦想时,这种向往是合理的,有关的观念传播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人们的物质需求由匮乏迅速转向充足时,也即日用消费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时,这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尚不处于敌对状态。而一旦越过了这一界限,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人们除了物质需要满足之外,还加上无止无休的精神需要,即毫无节制的物质消费的攀比,这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走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深化了环境危机。那么对于这一问题,传媒是有责任有义务加以揭露的,但是传媒却与消费主义合谋,共同把人们推向了消费主义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