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内和海外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化”,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化唤起的世界图像只是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叙事、具象、习俗、人员、资源、商品的跨国界大流动,更有甚者,全球化仿佛是一个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限机遇和活力的历史过程,一次给人类许诺解放与幸福的革命,较少有人看到全球化背后的资本帝国,更遑论这个资本帝国包藏的杀机和危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历史现象,资本主义全球化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但这是它的核心层面,主控层面,其他层面都是派生的。资本的扩张必然挑战和更新已有的生产、调控、管理和传播技术,由西方向全球辐射的资本流动必然引发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全球辐射,还有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倘若没有无止的资本扩张欲望,就不会有后现代技术革命,而没有后现代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全球化当然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威风。但说来说去,全球化的缘起和目的都是资本扩张。 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市都有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国家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全面铺开的向私有化过渡的经济改革,使得西方资本和产品在中国畅通无阻,充斥整个市场。加入世贸以后,在中国的货币和产品合法进入国际市场流通的同时,更让西方跨国资本、企业、产品以及金融机构大举入主中国。近年来,大批跨国公司纷纷将地区总部迁往中国。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近100家,北京有50家左右。1989年以前,世界大致分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东西分别划地而治。1989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以后,整个世界一窝蜂倒向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冷战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现代性浪潮。一时间一切都在现代性的大纛下进行,一切手段和策略都因现代性而获得合法性或正当性。为了追求以西方或美国为榜样的,以个人自由、议会制民主、物质富裕和高科技为表述特征的现代性,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原第三世界国家,争相引进西方资本和技术。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再度以现代性的名义对非西方国家进行由跨国资本带动的全面渗透或入侵。不同的是,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的入侵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而今天这种入侵却是在两厢情愿中长驱直入。应该说,在所有原第三世界国家里,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基地或工场。 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全球化并不是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双向平等互流,而是由西方主控的不对等交往。新近一项调查报告表明,世界五百强里,有244家属美国,46家属日本,23家属德国,整个第三世界加起来才不过26家,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在资本超过860亿美元的25家超级企业里,美国占了百分之七十。100家最大公司中,百分之六十一属美国。其实说穿了,这个跨国资本帝国的最大中心是美国。无怪乎有人干脆称全球化为美国化。由西方(日本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方面也应算作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主控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一次空前的经济和文化殖民,它使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帝国的版图,使西方对非西方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文化统治获得合法性。全球资本主义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片大片的地区沦为由帝国中心控制的高劳动强度、高利润的制造业基地或加工厂和消费商品市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仅把先进的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管理经验和理论带到世界各地,而且把劳资对立、贫富分化、文化产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拜金主义和物化向全球扩散。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莱斯里·斯格莱尔所指出的,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经济与文化互为表里,它们之间原有的划分已经消逝,因为“商品化同时也是审美化”①。资本主义全球化必然在全世界播散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②,重释和抽空文化传统,遏制或消解来自大众的抵抗。由好莱坞和其他西方媒体所渲染和鼓吹的西方生活方式在原第三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制造了一个想象的西方,使他们幻觉那里的一切都是优越美好的,诱唤他们争相模仿和复制西方的文化与空间,急不可耐的背弃或封存自身的文化和传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六千种语言消失,与此同时,英语却成了全球资本帝国的通用语言。说到底,西方化也好,美国化也好,资本主义全球化或经济文化殖民也好,其实质都是资本逻辑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世界的全面渗透。所谓宏观即指地球上的每个角落而言,微观则指人的情感、精神、无意识区域。我们对资本和资本帝国主义的抵抗和批判正缘于此。其实,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所指的是同一头多面怪物,而对他们各自发起的抵抗和批判也都指向同—个对象,那就是资本的暴力和文化逻辑。 一切文化批判首先都是对当下某种霸权秩序或体系的抵抗。用康德的话来说,是从当下的主流思潮中退出,从当下流行的思想和文化的霸权话语中摆脱出来,不再听命于别人或外在的权威,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和判断③。换一种方式表述,文化批判在黑格尔和阿多诺那里是一种否定行为或拒绝认同的行为。否定和拒绝认同是因为被否定或被拒绝认同的东西束缚或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可以说批判意识和文化批判的初始点和终极关怀都是人性或主体的解放。古往今来所有对现行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秩序的抵抗或批判都源自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尽管出于种种原因,自由和解放迄今未真正实现)。换言之,身体和精神的自由解放构成一切文化批判所依据的标准和原则。然而,在资本逻辑和资本文化逻辑主控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时代,一切生产为了利润和资本扩张,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物质的,情感的、审美的,一旦置入资本控制的社会空间就迅速转化为商品,个性和主体精神正遭遇深刻而不易言喻的束缚和压抑。不仅社会与文化面临危机,文化批判本身也陷入空前的危机,因为资本和资本的文化逻辑不但遏制批判的产生,而且能强有效地消解、抽空或疲软批判行为。 资本主义全球化有三大文化策略:标准化,商品化,抽象化。标准化在英语里叫做standardization,它的同义词有unification(统一或单一化)和homogenization(同质化)。由于美国是资本帝国的最大中心,从那里辐射出来的信息、技术、产品、资本超过其他任何地方,所以标准化也被称为美国化。标准化可以从空间语言和设计、商业服务及其管理、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影视音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来谈。譬如上海浦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纽约搬了家。中国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摩天大厦,写字楼,星级宾馆,度假村,立交桥,都仿佛是西方的都市空间在中国的复制。至于诸如Manhattan Garden,City Plaza,Park View Tower,Global Village,Rich and Famous,Gold Land,Green Lake Garden这样的西式高级公寓,以及McDonald's,Pizza Hut,KFC,Starbucks,John Bull pub,Hum-Phry,BBC,Rise Paris这样一些餐饮店和服装店简直像是从欧美都市空间里剪离出来,然后重新张贴、修改、嵌入中国空间里。更能体现标准化的是无处不在的广告牌。这些全球划一的商业广告,给人一种强烈的熟悉感和全球性的感觉。正是这些高大诱人的、有审美特点的商业广告产生出一种零距离感和文化同质感。不论他们是促销进口产品的英文广告,还是促销中国产品的中文广告,无一不受跨国广告语法的支配,展现出形式和结构上的普世性。最彰显标准化的要数电脑程序和数码通讯。当亿万电脑、电视和手机用户面对屏幕,按标准规则标准操作时,他们不仅使用同样的技术和硬件,获取同样的信息,而且以同样的语言表述,以同样的方式思维,对各种事件不假思索地采取预设的统一观点。标准化是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和效率至上的产物,在后工业数码时代被无限延伸,无孔不入。从机器零件和使用、工具设备、建筑设计、空间组织、消费产品和消费方式、衣着打扮、履历表、求职信、求爱信、政府文件到面试程序和应对方式、外交仪式和礼节、基金申请、科研项目建议书、课堂组织和演述、会议发言和公共演讲等等,无一不正在或已经标准化。更有甚者,互联网上万需皆备,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无原件标准的复制网。标准化不仅删除个性和差异,使整个社会趋向同质和单一,而且能克隆标准的个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