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习俗与宗族认同 ——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究 周大鸣,潘争艳(《文化遗产》,2008.1.61~70) 通过对电白县潭村年例持续四年的田野调查,作者探讨了当代乡村都市化对年例的影响。透过年例的种种仪式,看到年例有两大特点:一是祭祀圈与做年例的群体是一致的,拥有共同的信仰;二是年例的主要功能是宗族认同、人际交往和娱人娱神。年例对粤西地区农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它具有维系、整合、娱乐、调适、经济等多种功能,满足了当地人的需要。这个民间习俗蕴涵着当地村民的宗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底蕴,反映了他们的族群文化特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个人类群体的行为,年例的变迁呈现了环境影响的多重痕迹。 过渡期的政治嵌入与手工艺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邱春林(《民族艺术》,2008.1.49~55) 1949~1956年的过渡期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权力垂直嵌入到基层,传统手工艺文化被意识形态化了。在一个意识形态统领一切、社会结构相对紧密的社会中,每个个体 的角色、权利、责任都被准确定义,通过各项制度的设计,使得每一个手工艺艺人不得不放弃从前的生产、经营、生活以及技艺传承方式,出让家族的利益。关注过渡期的合作化运动,目的是认识手工艺人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所发生的巨大变迁,更深层的目的是要关注手工艺人的解放过程。在“家族认同”失去后,“集体认同”的形成有助于社员们获得安全感,从而主动去适应社会变革。认识变迁的动力还要关注影响变迁的阻力,外力强制下的社会变迁不能完全根除手工艺文化传统的顽强韧性。 论东方文化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蒋谦(《古代文明》,2008.2.88~101) 近代科学不是西方文明独有的产物,而是不同文明特别是东西方文明间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在历史上,古代希腊科学没能直接发展成近代科学,而东方文化对西方科学中过度的理性主义传统却起到了纠偏、涵化和升华的作用,对其疏离价值、缺少人文关怀的“先天不足”作了适当的“培补”和“修复”。这些不仅体现在东方科学文化所给予的大量科学思想启迪中,还表现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嬗变中。没有东方文化 的这种影响,近代科学(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 精神生活空间与社会价值重建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 (《上海文化》,2008.3.97~98) 山东“中华文化标志城”方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所引发的思考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重建?首先,一般要区分这一问题相关的两种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与大众娱乐场所,分别归属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他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功能,也应该有不同的管理、运作方式。对于如何拓展我们的精神生活空间,比起动辄兴建规模宏大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大众娱乐场所,对现有空间的利用和改造、重建更为稳妥、有效,而且能够取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我们也要特别强调,广大公众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道德、意识和公共精神,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广泛性和长久性都不亚于精神生活空间和社会价值重建所涉及的任何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