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8)02-0087-0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全球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增多并渐成体系。按照美国学者莱斯利·辛克莱的划分,“在全球化的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世界体系研究方法、全球文化研究方法、全球社会研究方法和全球资本主义研究方法。”①全球文化方法在学术界已经是全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研究——国际文化关系,也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伴随其在国际社会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学者们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而全球文化方法成为了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一、关于全球文化研究方法 作为全球化的研究方法之一的全球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个清晰特征是,它把“全球化文化”的存在视为或是一种现实,或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幻想,然后再作为问题提出,其立论的依据是近几十年来作为交流手段的大众传媒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飞速发展,以及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地球村”概念的基本点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可以在同一瞬间看到相同的电视画面,这种全球化的电视传媒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采纳全球文化研究方法的学者主要有:直接从文化和文明角度入手研究全球化的罗兰·罗伯逊、费舍斯通等人,试图把文化与文明因素带入自己既有的理论体系中的沃勒斯坦、福里德曼等人,试图建立能够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诠释全球化的斯克莱尔、海纳兹,隐含意识形态色彩来看待文化与文明的极端自由派学者亨廷顿、福山。其中,从全球文化理论研究的角度,以美国学者罗兰·罗伯逊、瑞典人类文化学家弗莱德曼、海纳兹的观点最引人注目。 罗兰·罗伯逊的观点为全球化是一场社会文化“体系”。它是文明与文化、民族社会、跨国运动组织、亚社会和种族团体、跨社会的准团体、个人等压缩的结果。全球化进程是这些主体辨认自己与全球人类情景关系的过程。全球化约束着这种辨认,同时也产生着新的行为者与第三种文化。他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今全球情景必须具备的特征,包括对全球化象征反应和解释世界体系概念,这些本身是决定全球化轨迹的重要因素。② 弗莱德曼则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透视了全球体系的文化逻辑的变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化与自然的回归。③认为,“种族和文化的分裂以及现代主义的同化作用,并非当今世界上两种争论和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相反,它们是代表反映全球现实的两大结构性趋势。”④ 海纳兹倡导网络分析方法。在注意行为者使用意义的框架的同时,强调环境的作用。他关心全球化的文化形式、地方和全球社会关系表达的方式,以及被持续流动的“遭遇者”(encounters)再造或修正的方式。他认为广泛的网络的存在不是使世界的整合过程更统一,而是更多元化、分散化和变化不定。⑤ 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全球化的研究方法之一,全球文化研究方法的重点是以正在形成的一体化大众传媒为基础的文化对民族认同所造成的问题;更为关注有关正在出现的全球化意识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牵涉的全球共同体、全球管理和全球安全;认为文化理念应先于政治或经济理念;对面临“全球化文化”的出现,个体抑或民族的认同应该如何延续这一问题持有共同的兴趣。 全球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相契合。在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极争霸的二元中心世界已经在政治上不复存在成为一个事实,“来自不同(有时候来自支配的及附属的)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术语发生互动时所产生的结果概念化,诸如‘人种混交’、语言融合等等理念便应运而生”,⑥这种现实使“全球—本土主义”发展为一个流行的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论辩也成为全球文化研究法的一个主要内容。主张“全球—本土主义”的一批来自不同国度、秉承不同社会传统的学者,努力对复杂的多层次的本土—全球关系网络作出阐释。全球—本土主义论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地区”的层面。而这些论者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本土文化面对“全球化文化”日益逼近的自主性。本土文化抗击“全球化”力量的竞争诉求,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提上了社会学、文化和政治的研究日程。这种趋势建立在全球社会理念的基础之上,以逐渐发展变化的全球化模型为中心而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得以延续。 二、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研究 全球化与文化,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和进行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探索。而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的研究视角大致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来展开的,即:文化—国家(民族)—国际关系—全球化进程。“文化—国家(民族)—国际关系—全球化进程”在实质上是把国际关系置于世界文明史框架下来考察和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 一方面,文化研究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拓展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经过原始社会产生了文明的火种,进入文明社会。人类为求生存而对文化进行传承,并通过文化而实现社会化,这也是人区别于其它任何动物的主要特征。一旦社会的主要信仰、价值和风俗属绝大多数人所有,达成共识,形成互相认同的群体,逐步形成“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民族,国家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主要载体。直至17世纪《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订以后,在欧洲形成了具有完整主权意义的民族国家。按照美国学者纳瓦里的定义,民族国家是“具有相同的文化和相同的语言、由他们自己的同胞中的一些人治理并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同质的人们的主权单位。”⑦国家或民族国家间为利益和权利的争夺,使其成为了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产生了国家主权、领土、国家安全、国际组织、国际规则等国际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形成了完整的国际政治的发展和研究领域。从世界历史上看,国家间的联系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加速和加强。这里的全球化指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全球化,它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自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西半球联系在一起,使人类知道彼此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上,人类历史的全球化进程就开始了,人类之间交往的不断加深是以国家间的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从而使国际关系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把国际关系置于全球化进程的视角来考量显得自然和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