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8)01-0107-06 一、引言 早在上世纪中叶,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破坏和威胁,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为人类的长远福祉和子孙后代保护、保存文化与自然遗产。 在人们重视物质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同时,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的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此定义做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即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等。 我国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早在20世纪中叶,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使许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政府、文化部到有关的研究机构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通过来自民间与官方的共同努力,增强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鼓励了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开发。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新趋势,本文从产业化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二、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所谓“产业”,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可见,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带有鲜明的市场属性。 “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产业化,就是把某个东西完完全全地变成一个经济产业,按照产业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 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盈利为目的。 如提到文化产业,那就不再是指阅读小说、欣赏影视作品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通过小说、电影的市场运作来实现利润的过程。①因此,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转变思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瑰宝”,更是一种具有经济特点,可转化为产品的潜在资源,即可以通过“买卖”来“赚钱”的。 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把某些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形式,变成一个完完全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并达到相当规模、规格统一、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 在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潜在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历史传承价值与科学认识价值是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除此之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及潜在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数百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民俗艺术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的同时,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旅游开发是当前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经济价值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是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乡,至今古风犹存,在这里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妙龄少女,个个张嘴能唱,歌声有韵有调、有意有境。他们不仅唱世代相传的歌谣,而且能即兴即景唱身边的人和事,唱社会变迁与时代特色。如今当地依托这种山歌民风开发旅游业,每年清明以后宜州便游人如织,山歌不歇,山歌文化为宜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资料来源见宜山政协编辑的《宜山文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山歌能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旅游产品,其他如口头文学、民间技艺、民俗表演等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就连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事实上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持续高涨,2006年5月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了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②一旦某地申报成功本地的文化遗产,政府除将对它担负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以外,地方更可以借此得到诸多实惠,如扩大地方影响、获得政府津贴、吸引外来投资、带动本地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等等,以促进地方发展。 在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普遍危机的主要原因。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地方特性的消解。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与设计致使人们生存的环境、景观趋同;同时在外来的种种强大经济、文化势力下,地方传统与历史文脉被割裂,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遭遇空前危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