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1-0074-06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表述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民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Safeguarding)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3]。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4]。 1.2 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与其他经济产业比较,就产业性质而言,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的经济产业[5]。因此,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日渐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长较快的项目。面对这股热潮,世界各国的文化旅游开发者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他们的开发范围①,作为其开发的重点[6]。旅游业作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它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其产业优势首先在于文化上的优势,只有着眼于文化创新,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才能打造出富有文化个性的旅游精品,占得市场先机。因此,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旅游开发商们在继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争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他们旅游产品个性化与特色化的金字招牌。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开发。但是目前旅游业中以开发文化旅游为名义,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不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异地商业移植的开发行为时有发生,这样的破坏性开发已严重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甚至威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地方文化……被阉割,而且经常由于被当作一种旅游吸引物而遭到破坏,它对于那些曾经拥有过它的人来说,变得面目全非,毫无意义[7]。”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美国大众文化及文化遗产研究学者Kurin Richard(200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作出评估,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到了非常迫切、刻不容缓的时刻[8]。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2003)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比较快[9]。 法国著名民族学家乔治·康多明纳 (Georges Condominas)(2004)在其文章中提出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观点[10]。墨西哥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Arizpe Lourdos(2004)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观点[11],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2004)进一步提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12]。比利时社会学家Rudy Demotte(2004)研究了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13]。文化研究学者翟凤俭认为:“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得到提升与升华,并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家与民族,并认为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意义与目的”[14]。 (2)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马来西亚研究文化遗产的学者Ahmad Yahara(2006)在其文章中探寻了从有形遗产到无形遗产,遗产定义及范围的扩大[15]。国内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认为:“非物质遗产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和浓缩的民族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的价值”[16]。美学研究学者刘玉清在列举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具体的实例后,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形态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大类[17]。刘魁立也对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国际背景作出分析[18]。 (3)从原理上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深层次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