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国无处不动漫。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介入、民众热情参与,说明中国动漫正在受到重视,这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的确是个大好机会。近些年来,中国动漫该如何走,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链等问题成了近几年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众多有识之士都在为其把脉,分析其发展缓慢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反复论证,同时更多的是借鉴于国外成功动漫品牌的经验,目前国内对中国动漫发展方向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就是以漫画为源头,尽快建立并完善“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这么一个产业链条。① 诚然,漫画是动漫发展的基础步骤,加大国内动漫杂志的出版数量,增强其编辑质量,目的就是将动漫文化普及化,让更多的国人加入动漫行列,了解并逐渐喜欢卡通漫画这个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其实也就是为动漫产业链的形成聚集人气,动漫能得到民众广泛的接受与关爱,动漫产品自然就有市场。但是,中国动漫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环节比较薄弱,市场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些观念和方向性问题有待不断摸索。由于是新兴行业,政府经验不足,措施的制定难免有些疏漏;企业投资也是三心二意,对动漫产业的信心还不是很足;而我们所期待的经典式动漫产业三步曲,即从漫画到动画再到衍生产品,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需要投资方对市场有足够的信心,加上漫画开发周期较长,中国消费市场又有待拓展,这又着实考验着投资方的资金链和耐心。 问题说到这里,笔者的观点是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在动漫产业链的建设中,重点就是将动漫(角色)形象设计出来并推向市场,使某一动漫品牌或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并采取购买行动。自迪斯尼开创动漫产业先河至今的短短几十年里,涌现了众多的动漫品牌和动漫明星角色,不难发现,消费者喜欢某一动画片或购买某一动漫周边产品,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他们所喜爱的动漫形象上。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被赋予了情感的动漫形象吸引了消费者,让他们喜欢并采取了购买行动,促成了该动漫品牌的繁荣。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换个角度,将动漫产业链建设的重心放在角色的设计与推广上,从更多的渠道创造出人们喜爱的动漫形象,再逐步建立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与“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链条相辅相成。 一、角色设计的“多源化” 1.角色的多渠道发掘 笔者经常和一些动(漫)画从业者讨论如何在国内市场建立一个动漫品牌,有一种方法是提及率最高的,就是先从出版开始,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发表漫画作品,等到若干年后(这个时间段的长短要看运气了),漫画故事和其中的角色形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再来投资拍动画片,效果好的话就开发衍生产品和游戏等,最后完成产业链。日本小学馆与美国惊奇公司(MARVEL)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笔者以为,作为角色的产生与推广,漫画和动画当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平台,但又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动漫产业链中牵涉的各个行业、各个媒介,除漫画、动画之外,其它如游戏、广告、玩具生产等,都是“滋生”动漫角色的良好场所(图1)。动画和漫画中产生的动漫明星不胜枚举,在此毋庸赘言。其他行业的动漫角色近些年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也不断涌现,如通讯行业的中国联通“优帕”、腾讯“QQ”;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酷儿”;玩具行业的“BE@RBRICK”、“CI-BOY”;游戏行业的“跑跑卡丁车”、“魔兽争霸”里的相关角色,等等。这些形象都有着良好的市场潜质,有些已经走上跨行业传播之路,并开发出周边产品,甚至建立了专卖店系统。 周边产品(玩具等) 游戏 角色 动画 广州 1.动漫角色渗透于各个行业和媒介 2.角色的系统化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可以成为动漫明星,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角色形象或品牌。角色的设计与市场导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消费群定位、角色造型与性格塑造、市场策略与产品开发等环节,牵涉的行业也十分广泛,包括策划、设计、制作、生产、销售等。尤其在策划与设计等前期规划时期,更应该深思熟虑,方向与风格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角色后续的发展路线。 首先,应明确角色设计定位。创作角色时确定形象将面向哪一类消费人群,不同的消费群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趣,这将影响到围绕角色而展开的背景故事的风格是喜还是悲,是阳光还是阴郁,同时也决定着角色的造型风格是Q版还是写实,是另类还是大众化。其次,在确定角色造型的基础上,为角色设定出一些经典造型和相关的视觉元素,为动漫画的制作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媒介的不同特性,通过制作出各类表现形式,如二维、三维的造型手法以及黑白、单色、多色等色彩效果,以适合各类媒介的使用(图2);同时制订市场使用规范,使角色应用与推广能够始终如一地根据原定计划进行。
2.小熊维尼制订了多种表现方式以适应各类媒介的使用
3.“缤果(BENKO)”家族
4.“缤果(BENKO)”旗舰店 二、产业链建设的“多元化” 1.集中轰炸型 这是典型的美国式“媒体动漫”手法,动漫产业倾向于彻底地以大众传媒为基础靠近消费者。以迪斯尼为例,从《玩具总动员》到《海底总动员》再到《汽车总动员》,这些动画片进入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动员”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媒介和资源,通过最频密的广告轰炸和优良的动画品质,迅速让人们接触并喜欢上当中的角色或优美的故事情节,周边产品随之而来,正处于兴奋当中的以小朋友为首的消费群也甘愿成为它们的俘虏。“动画—消费者—衍生产品开发—消费者”的链条的确有短平快的功效,看似风光无限,但对前期的策略与资金链是一个严峻考验,剧本和角色没有吸引力,资金再多也是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