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网站上发布自己有哪些闲置物品,再列出自己想交换的物品,便可等待有兴趣的网友前来交换,交易双方如达成意向,必须当面进行交易而且只限于交换而不允许拿钱购买。热衷参与网上易物的年轻一族被称为“换客”,他们遵循“需求决定价值”的理念,留恋于互联网上交换物品和服务,享受交换的乐趣。 从参与交换的初衷看,“换客”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务实型、交往型、理想型、浪漫型。务实型“换客”以“无用”换“有用”,把自己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物品拿去交换。将闲置物品的价值挖掘出来,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通过交换将物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交往型“换客”把交换作为交往的方式,视交换为辅交友为主,以在交换中结交与自己兴趣相投、爱好相似的朋友为乐;理想型“换客”则有既定的远大交换目标,他们或把交换当作锻炼自己能力的方法,或把交换作为实现梦想的途径,希望最终能够换取理想的实现。浪漫型“换客”相信网络是个奇迹诞生的地方,他们渴望将自己换出去,梦想在一次“交换”约会中被丘比特之箭射中。 从“换客”的交换内容看,交换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物物交换、物务交换、务务交换。“物物”模式是有形的物质产品间的交换,如海报换手机、项链换书籍等,这是“换客”间最常见的交换方式。“物务”模式指有形产品与交换者所提供的服务或信息间等无形产品的交换,如有一重庆“换客”发帖子说愿提供一周免费服务时间来换取他喜欢的瑞士军刀。“务务”模式是交换双方所提供的服务或信息等无形产品间的交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六·一”儿童节,上海一位名叫“AVboys2001”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条名为“欢乐的回忆”的“换物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别人一起分享那些已经远逝的童年时光。帖子发布后他被六名“换客”的交换条件吸引并成交。 那么,“换客”是原始交易的网络复古还是新型人际关系的萌生呢?在经济学家看来,物物交换应出现于两种场合:一是货币产生前,物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与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才能得到表现;二是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交换经济阶段。显然,我们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能给直接的产品交换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换客”易物不能用产品经济来解释。于是有人把“换客”主动放弃“货币—商品”的便捷交换途径,而采取以物(务)易物(务)方式看作原始交易的网络还魂。理由是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也即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货币与商品两极,人们想得到某种商品必然要用货币进行等值交换。将货币置于一旁,当然是一种复古行为。 当我们把“换客”的交换仅仅局限在市场关系中去讨论时,自然就会想到经济交换。而交换其实是一个如此广义的概念,“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们交换让步;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因此这里谈及的交换并非是一个纯粹经济学的概念。彼德·布劳认为交换涉及义务与信任,因为不管何种形式的交换关系一旦建立,就给予了恩惠,而对方总是对未来的回报有一种“一般的期望”。社会交换要求相信他人会报答,所以被给予方有义务去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义务可以促进信任,对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换客”之间更多去关注对方的诚意而非物品的实际价值是否等同,在诚信危机的社会中,他们更期待通过彼此付出与义务的履行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友情、爱情、普通人间自然而然的信任感,而不是现代人之间的普遍怀疑与疏离。“换客”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他消解了现代社会中的距离感,重建人与人间的信任,这恰巧可以填补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空白。所以“换客”的交换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交换,而是具有浓郁道德色彩的情感交换。由此我们说“换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复古。“换客”穿着古老的披风,站在网络的舞台上,说着21世纪的语言,演绎着现代内容的交换。